第29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斟酌,儘可能地避開中原地區,甚至是所有的漢人地區。滿清皇帝接見蒙古、西藏和維吾爾首腦的地方,最主要的不是紫禁城,卻是在地處長城之外、蒙古境內內的承德。這種“接見”的目的,就是要確認雙方的政治關係,在更大的程度上與“會盟”似乎並無區別。
在清王朝的法律制度上,還就這三個有別於“中國”的特別地區建立了起獨自的法律體系。他們在中央六部之外單獨設定了所謂的“理藩院”,專門來處理與這三個地區相關的事務。他們將西藏地區的最高官員“駐藏大臣”、新疆地區的最高官員“伊犁將軍”等重要職務,都規定為了“滿缺”,將理藩院的所有職務也定為了“滿缺”或“蒙缺”。很顯然,滿清王朝制定的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絕對不是為了關照什麼當地的原住民,而是出於作為一個只有一百多萬人口和三十萬軍隊的民族,最終如何統治整個中國的需要。因為中華王朝在歷史上屢屢遭受北方遊牧集團的侵略,由清王朝建立的這一政治聯盟無形中從心理上給了漢人以巨大的壓力。清王朝設立下各種牽制漢人的繁雜的政策和制度,這才是它統治了中國至今兩百多年的結果,更是它能夠統治了中國至今兩百多年的重要原因。滿清的這種統治,是一種地地道道的殖民主義者的行為。
(讓我們一起為四川地震災害中的父老兄弟姐妹們,為那些被瓦礫壓覆著的孩子們,默默地祈禱和祝福!)
';);
………【第二九四章“砰!”杜翰實在是忍無可忍了】………
望望僧格林沁正有些鼓鼓的腮幫子,再想想曾國藩老太太裹腳布似的又是一番哩哩羅羅的宏篇大論,杜翰不由得胃火上竄,濁氣則是在鼓脹的小肚子裡,一股子一股子的翻騰。
他知道,自從來到濟南,僧格林沁這位蒙古的郡王,就沒少被眼前這個曾經以大儒自居的曾國藩,以及那個賣主求榮的賽尚阿所“糾纏”。儘管他不知道他們之間都談過些什麼,表面上也還看不出來這位郡王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但他清楚,好話不揹人,揹人的就總是沒有什麼好話。
就像那個同樣恬不知恥孔昭慈,不是也利用過去的半熟臉,再攀個什麼老鄉之類的理由來找過自己嗎?話說不上三句半,還不就開始一通的替叛賊們進行胡亂吹噓,目的不過就是想瓦解他們這些人的鬥志,以及他們對大清的無比忠心罷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什麼人都怕給這種迷魂湯灌多了,更何況是僧格林沁這個本來就並不十分聰明的,對俄國朋友還心存芥蒂的草原王爺了,更是抵擋不住那些無恥文人的天花亂墜的誘惑。
說來說去,在杜翰看來,眼下的大清代表團裡,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對那些含混,甚至是抹殺大清朝給整個天下所帶來的巨大貢獻的奇談怪論,要站在理論的高度上來加以徹底的批駁,以正視聽。而且,這個責任,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夠承擔的起。
杜翰臉色漲紅,右手在額頭和臉頰上抹了一把,將大把的汗水朝著腳底下狠狠地一甩。
“不要急嗎,你的問題我還沒有回答完哩,容我把話講完,你再慢慢講你的不遲。”曾國藩抬手止住嘴已大張開的杜翰,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看看,剛才在前面我說過,孔孟說的對的,我們就要學習。織者有其衣,耕者有其田,不分男女,同工同酬,老有所養,少有所依,這都是出自聖人之口,也正是我們天朝未來所爭取達到的偉大目的。”
“當然,這種目的的完全實現,還要經過一個相當漫長的階段,可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