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上闕描繪深秋景色,絢麗多彩,宛如中世紀的油畫;下闕筆鋒一轉,將 鄉思旅愁寫得奇麗深切。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鄒祗謨《遠志齋詞衷》:“範希文《蘇幕遮》一調,前段多人麗語,後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
另一首是深情激越、纏綿奔放的《御街行》:
“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洋溢縷縷愁情,可謂情極之語,宛如纏綿入骨的相思小詞,許昂霄說范仲淹是“鐵石心腸人亦作消魂語”,真是“無情未必真豪傑”。
在范仲淹等人的苦心經營下,宋朝邊境局勢大為改觀。宋夏邊塞上受盡戰亂的百姓,都渴望儘快停止戰爭、重建家園。雙方議和的使節,也開始往返於興慶府(今銀川市)與汴粱之間。到慶曆四年(1044年)雙方正式達成和議,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范仲淹在邊塞樹立了極高的威望。後來,范仲淹去世之時,邊塞百姓自發給他立祠供奉,羌人派出數百首領,象哭父親一樣的祭奠他。南宋朱熹在《名臣錄》中說,西夏人敬畏范仲淹,相互告誡道; “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數萬兵甲,不比大範老子(前任範雍)可欺”,書中還記錄了一條流傳在邊塞的民謠:“軍中有一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仲俺),西‘賊’聞之驚破膽。”
由於宋夏戰爭,宋朝的軍費開支急劇膨脹,國內矛盾加劇,小型暴動與騷亂紛然而起。慶曆三年(1043)末,趙禎急於穩定政局,待戰爭一結束,就立刻將范仲淹調回朝廷,升他為參知政事,支援他搞改革。范仲淹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但這些改革措施,觸及了保守官僚勢力的利益,這些人強烈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製造陰謀詭計,阻擾“慶曆新政”進行下去。慶曆五年(1045年)初,在反對派的大肆攻擊下,參加“慶曆新政”的富弼、歐陽修、膝宗諒等人,紛紛被貶職;范仲淹不得已急流勇退,自請罷相,出守鄧州。
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收到好友膝宗諒派人送來的一幅岳陽樓圖,說自己被貶到嶽州後,已將岳陽樓重新修葺,想把歷代著名的詩詞歌賦篆刻在樓上,希望他也寫一篇文章以做紀念。於是,為鼓勵困境中的好友、也為鼓勵“壯志未酬、屢遭挫折”的自己,范仲淹揮毫,一氣呵成,寫出了千古傳誦的《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幾句名言,由此廣為傳頌,成為了范仲淹思想的象徵。
范仲淹可以含笑九泉了,儘管他只做了一年多的“副宰相”,但後人敬仰他,還是把他恭恭敬敬地記入了中國“良相”的史冊。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富韓皆不及”。《宋史》:“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一時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自仲淹倡之。”元朝人說他,“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
作為一種人格典範,范仲淹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可謂“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無數後來者從他那裡受到了感染和鼓舞,蘇軾還提到過一件自己“與范仲淹相識十五年”的趣事。
慶曆三年(1043年) ,范仲淹的《漁家傲》、《蘇幕遮》已經風靡全國,也傳到了四川。當時,蘇軾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