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謀大局為好……”

照壁前,一群人正紛紛攘攘吵鬧著,既有紅袍官員,也有儒衫布衣。爭到熱鬧處,一人高聲喊道。

此人紅袍長鬚,年近五旬,正是天王府尚廳禮科郎中屈明洪。科舉之事,他是協助湯右曾主持之人,更是屈大均之子,名望頗高,這一聲喊,眾人終於平靜下來,也由此而知,照壁上的三人,正是明末清初三大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

“孔東堂來英華,三賢院該以一個聲音發話,有什麼相爭細節,諸位最好先棄在一邊,就如英華諸人應上滿清之事一般,大家終需同仇敵愾。”

屈明洪說得穩重,眾人都紛紛點頭。

“還能有什麼聲音?孔東堂乃孔聖之後,我等讀人,自是要以其為儒教旗幟,衛儒爭位!這英華,不能讓邪魔外道霸持國政,惑亂人心!”

卻還是有人不甘,揚聲叫喚著,這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士子,帶著明顯的福建口音。

“諸葛際盛,你是要學東林黨,只為黨爭,不為國利麼?”

另一人叱喝道,正是屈明宏的兒子,刑科主事屈承朔。

“東林黨何恥!?何錯!?不媚君不事權貴,爭的是為國為民!三賢之倡,不正是東林遺風麼!?”

諸葛際盛毫不示弱,甚至還語諷屈承朔是諂媚小人。

“諸位!我等皆讀聖賢,尊孔聖人,這點是沒差的!如今英華勝國,這一國已是諸民之國,就該以權變之心,以天下輿論,循正道興儒。天王雖不再尊儒,但也沒有毀儒,諸事自有規矩,人心已定。若是我等另起波瀾,怕不是利國利民,而是在禍國殃民!因此……”

屈明洪還是能鎮住場子,這番話讓那諸葛際盛不再言語。

“這不是血氣之爭,不能推著孔東堂跟天王治政相對。我等既奉三賢,就該求得孔東堂支援,讓孔東堂也倡三賢,再以三賢所釋儒理,激盪英華民心。天王最重民心,一國之民所尊,也該是他所尊!”

這新立的三賢院,背後就是早前輿論之戰中興起的《士林》。因為尊奉黃顧王,雖院還未落成,卻已吸聚了眾多讀人,甚至包括尚廳諸多官員,隱隱跟倡導天主道的白城院分庭抗禮。

“黃王顧倡的是虛君,真要藉著孔尚任來英華推波助瀾,不知又是一番怎樣的風波……”

翰林院編修鄭燮也在聚會之列,但他心中卻閃著這樣的思緒,之前在青浦迎接李肆時,他就已經感覺到了李肆所掌握的人心,李肆會任由治下再起人心風波麼?。

第二百四十五章 心煙起,朝北望

() 第二百四十五章心煙起,朝北望

眼見康熙又喘了起來,太監宮女趕緊扶住,那叫小晴的宮女捶胸刷背,終於讓康熙一口氣順了出來。

康熙手指頭朝地上那信點著,還擠不出話來,魏珠撿起信就要朝那還燃著火苗子的鐵桶裡丟,卻被小晴一聲誒給攔住,再一看,康熙的手指頭正朝回勾著。

信再到手裡,康熙已經平靜了許多,細細又讀了一遍,他冷哼出聲:“李賊小兒,前後手腕用得好哇……”

這信是昔日臣子湯右曾寫給好友田從典的,就是封私信。述了一段被軟硬兼施拉下了水,不得不為天王府效力的哀怨衷腸,同時問候也經歷了一番無妄之災的田從典,感慨兩人都遭時勢牽累,可恨自己晚節不保,好友卻能梅花香自寒中來。這些都不是重點,要緊的是信後湯右曾淡淡地提了一句,希望田從典輔佐新皇,致力於南北和平,他也會竭盡全力,不讓天下蒼生再陷血火。

看這內容,信該是康熙還生死未卜時從南面送出的,平心而論,也就是“新皇”二字有些康熙忌諱而已,可當時形勢如此,康熙也不是為此生氣。問題就在於,湯右曾對“新皇”有這樣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