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性的貪婪卻是一樣的。

衛瓘很快就制定了法令,凡是利息超過一成半全都是高利貸,放貸者十倍本金罰沒,舉報者得三成。

秦法嚴苛還是非常深入人心的。

只是放出風聲,民間高利貸便銷聲匿跡了。

百姓因農事借錢可以到農社,商人因商業借貸可以到蘇泓的錢莊。

民間風氣大為好轉。

也不知道是不是楊崢稱帝后,真的給秦國衝了個喜。

從三月到五月,節氣都很正常,該下雨就下雨,該放晴就放晴。

關中難得的安寧不少。

百姓得到農社的支援,開墾的荒田,用來種桑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戶戶的院落裡養著雞鴨鵝豬,池塘裡養著魚,後山上養著羊。

一些府兵的家眷還蓄養了牛和馬。

楊崢視察渭北的村落,只聽見到處都是犬吠聲和孩童的嬉笑聲。

連續兩年的災禍,覆蓋的面積也渭水以北,旱災也不是赤地千里,官府應對得法,至少沒出現餓殍遍地的場景。

所以今年年景好起來,百姓瞬間生機勃勃。

楊崢能感覺國力正處在爆發狀態。

一個很明顯的訊號,就是青年和孩子增多了。

人口不是地裡長出來的,受大環境的影響。

賦稅太重,生存壓力太大,百姓即便生下來,也會淹死。

秦國的職責是提供一個相對寬鬆、有序的制度。

讓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衣,老有所依,幼有所養。

有志者有能力者,能透過正當渠道獲得上升。

百姓自己就會把秦國推向一個盛世。

暗訪京兆、扶風幾個縣,楊崢最大的感觸就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實在太勤奮了。

但凡給他們一點希望,他們就沒日沒夜的幹。

原本的荒原被開墾成良田,坡地被種上桑麻,水窪被挖城池塘……

楊崢幾乎找不到秦國不崛起的理由。

這兩年雖然遭了災,但也因禍得福,漠北和西域大量部族主動向關中遷徙,人口始終在增加之中。

安定有序的環境,對草原牧民吸引力也大。

畢竟人最大的剛需是生存,在生存面前,其他的一切靠邊站。

秦國算是少有的不歧視他們的勢力。

當五年奴隸就能轉為待歸,再當五年待歸就能轉為治民。

賦稅一級一級減少,若想走捷徑也有,從軍,為大秦建功立業。

不過秦軍挑選極為嚴格,一般草原人身體素質跟不少。

所以只能加入牧騎,馬隆的牧騎編制很快就滿了。

東邊司馬家沒有這麼和善,對漢民十稅七,對烏桓、匈奴、鮮卑等異族則十稅八。

楊崢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活下來的。

百姓的忍耐力高的離譜。

幸虧這兩年關東沒有爆發大天災,不然司馬家就會像歷史上的一樣,到處都是叛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