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東海郡王得了好處,關我馮淵什麼事?(第1/4頁)
章節報錯
“自從來到人間,資本的每一個毛孔都是骯髒的和血淋淋的,隨時都在向外擴張。
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
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
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
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
有300的利潤,它就敢觸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
《資本論》中論述的這段,說的是資本主意。
但在資本主意誕生之前,其他階級也同樣有著資本的部分屬性。
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都會逐利。
只是程度深淺有所不同罷了。
就如現在馮紫英所說的話,就是以利益為導向。
既然戰爭能帶來利益,那為什麼不為利益再去打一場戰爭呢?
很大程度上,這也代表了開國一脈現在的想法。
他們無法參與瓜分倭國的利益,就想再復刻一次這樣的戰爭。
大魏有了對外擴張的動力,一直是馮一博想要看到結果。
但此時,他卻沒有輕易答應。
“說實在的,這一次的議和條款有著太多巧合,比如,若非東海郡恰巧探明瞭倭國的銀礦,那賠款的事就無從談起。”
馮一博搖了搖頭,笑非笑的看著眾人,又問道:
“總不可能,每一次戰爭都剛好佔盡天時地利,又恰好對方有一座銀礦吧?”
開國一脈只看到其中的利益,卻沒看到其中的兇險。
若非提前就知道倭國有一座巨大的銀礦,倭國根本就不可能答應賠款。
而且,倭國當時雖然大敗,卻也沒真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是馮一博用了一些手段,挑起倭國大名內鬥。
讓他們彼此提防,相互掣肘。
尤其又有豐田太吉之死,讓倭國就群龍無首。
山淺草這個國主,又急著借勢上位。
這樣的諸多因素夾雜在一起,才算完成了議和前的鋪墊。
可即使如此,馮一博還需要借用大魏邊軍,甚至高麗國的勢。
議和條款的簽訂,實在有太多難以複製的操作了。
如果開國一脈期待相同的回報比例,那就註定是要失望了。
即使真的再打一場,他們付出的成本也要遠高於這一次。
而得到的回報,卻很難再有這樣豐厚。
“沒有銀礦,也只是沒那麼大的利益,卻不代表沒有利益。”
很顯然,北靜郡王已經聽出了馮一博的意思。
他是在勸告自己,戰爭的利益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但聽出歸聽出,水溶卻不能放棄戰爭的想法。
倭國那邊的戰爭,隨著議和條款的簽訂就已經徹底瓜分結束。
現在即使開國一脈想摻上一腳,東海郡和新晉勳貴都不會讓步。
最多也就是從大魏這邊喝點湯水罷了。
既然註定無緣瓜分這一次的利益,那不如就由開國一脈自己主導一次戰爭。
水溶身為開國一脈的帶頭人,這些日子也已經騎虎難下。
他必須帶領大家賺取足夠的利益,不然開國一脈可能就要分崩離析了。
外圍那些勢力還可以騎牆觀勢,也可以選擇投靠新貴。
但四王八公這樣的核心,卻註定只能死撐。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
馮一博聽出其中逐利的慾望,卻沒有直接回應。
“這一次恰巧趕上我去了,得知裡面蘊含的巨大利益,我當時想到的,就是要為咱們大魏爭取一二,不能讓東海郡獨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