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缺少文化的農民來說,能進城踩三輪,是他們的最好選擇。

採取這樣的措施,會不會增加人力三輪車伕的負擔?這個賬要看怎麼算,雖然每月可能要多支付40元左右,但在收入上也有可能增長。前世,趙無極也見過很多那種愛佔便宜而不講道理的市民,坐了老遠的人力三輪,講好是給2元的價格,結果下車時甩下5毛錢,你愛要不要,三輪車伕除了背後罵兩句人後,還有能什麼辦法?而有了公司管理之後,一旦發生這種糾紛,三輪車伕就有了一個“伸冤”的地方,三輪車伕之間也會形成相互守望的友好關係。

如果這樣說,有人還不理解。那麼城市的計程車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不管什麼人,坐了計程車後都主動交錢,甚至零錢還不讓找了。這個,除了計程車司機本身屬於“有錢人”(需要一部分本錢)外,難道與計程車行業形成了有序的管理沒有關係?

在後世的一些地方,由於政府對人力三輪的發展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意見,導致很多地方的人力三輪氾濫,竟然出現了單雙號“限行”的情況,這種情況,對三輪車經營者來說,也是一個損失。

“呵呵,小子,你這點子還算不錯。你把他整理出來,再給我吧。”趙德正同志表揚了趙無極這個官場新兵一句,而趙無極自然回到房間去整理方案去了。

看到趙無極回了自己的房間,趙德正同志卻思想開了。這小子,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想法,一個司空慣見的人力三輪車現象,幾乎每個城市人每個官員都知之甚深的一群進城農民,硬讓他給“上綱上線”到社會治安、城市管理、政府形象的層面。

趙德正同志雖然在官場中太老好,太本份,但他並不是笨,也不是能力低。他很快就想通了趙無極說的這番話的意義。人力三輪,是必然必須存在的,所謂有需求就有供給,但這東西要佔道,要流動,還涉及到經營,涉及到三輪車伕與市民之間的關係,不可避免地就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類似於警方這樣的部門去過問去管理,就極有可能釀成大問題。

此外,如果把人力三輪管理好了,盧江顯得整潔有序了,讓社會各方滿意了,不但政府可能在其中獲得巨大的形象利益,甚至還可以將這一項經驗推廣到其他行業的管理,譬如建築工地工人的管理,菜市場臨時菜販和固定菜販的管理,服務行業人員的管理等。

或許可以說,趙無極這個人力三輪車的管理思路,讓趙德正同志提前思考到了“城市管理”這個主題。而這個問題,在前世,一直是社會矛盾的焦點,不管怎麼管,管或者不管,都有人說三道四。而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城市管理部門前期的不作為,才導致了後期的粗暴作為。

趙無極回到房間後,迅速躲入系統開始奮筆疾書,他要泡製的檔案有兩個,一個是剛才給老爸說的,《關於加強人力三輪有序管理的思路》;另一個則是給陳程的,名字叫《遠端三輪車公司經營管理制度及經營合同》。

陳程曾經叫“陳遠端”,上學時,他自己覺得“陳程”二字更好,便棄“遠”字而不用。趙無極這樣寫,也符合三輪車公司的行業特點。

在給趙老爸“加強人力三輪有序管理的思路”這個檔案裡,除了上面提到的內容,趙無極將其細化外,特別加重了警方和政府“服務民眾”的理念,這一理念,正是黨的宗旨的體現,因此,“服務民眾”就佔在了倫理的制高點上,讓政府也好警方也好,輕易放棄不得。

那麼,如何“服務民眾”呢?趙無極在檔案中特別闡明瞭,警方在管理人力三輪時,不能只管理只收費而不服務,管理,不能高高在上,好像是救世主一般;收費,也必須公平合理,其收取管理費的額度,應該由警方、三輪車公司、三輪車經營者三方,甚至邀請民眾代表舉行“聽證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