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郭廣明白了為什麼督師這兩天沒有任何動靜。但是郭廣並不相信袁督師沒有自己的主張,是否出兵救援只怕袁督師在寫奏摺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底。

袁督師何許人?!

任兵部職方主事時便敢一人出關,任兵備僉事敢擅殺貪官武將立威,任遼東按察使更敢不聽調令,獨率一軍守寧遠!遼東軍中,誰人不說袁督師有膽氣。只要他認為是對的,便會不顧一切的去實施,甚至不惜違抗上令。現在是一方開府建牙的大員,皇上又給與了便宜行事的權力,袁督師反而請旨,那隻能說明,袁督師並無救援的打算。

朝廷決斷遠比軍前議事更為繁瑣,大臣們安坐京師靠的也只是奏摺來判斷,出現兩派相爭是很正常的。而大淩河是否會被攻下,完全是在旦夕之間,如果韃子全力攻城,大淩河也抵擋不了幾日。袁督師如果有心救援,決不會將時間浪費在奏摺的決斷跟往來之上。

袁督師既然已經決定不援軍,為何還要去請旨呢?!這是讓郭廣一開始困惑的地方,但想一想就瞭解了。

袁督師現在用的是昔年三國6遜在夷陵拒劉備之策,有所不同的是,6遜是借吳王下令不得出戰,袁督師卻是借朝廷旨意來堅守。此策好處在於,單獨放棄大淩河讓祖大壽死守,如果是袁督師提出,則會讓他失去遼東軍心,不利於以後統率全軍。如果朝廷來做這個‘惡人’,則會好得多。

為了讓遼東的將士們相信這是朝廷的旨意。袁督師這兩天誰人都沒找過,卻是跟有著朝廷使者之稱的谷剛談得熱火朝天。用意已經很明顯,朝廷的堅守旨意下來,將士們都會認為袁督師是迫於無奈受制於朝廷那般大臣。

那袁督師憑何猜測朝廷跟皇上是主堅守的呢?!

理由很簡單,且不說出不出兵都要面臨極大的風險,就光遼東督師袁崇煥都沒有定見,保守的大臣們為了穩妥起見,都不會支援出兵的。可以說,在袁崇煥寫奏摺的時候,就已經決定大多數人是反對派出援軍的。

一切都在袁督師的計算之中!

在軍前謀劃這麼多年,郭廣絕非迂腐之輩。因為那些不通變化之人,不是給袁崇煥貶走了,就是給敵人收拾了。以郭廣對袁崇煥的瞭解,他相信袁督師這麼做決不是為了個人的名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袁督師此舉雖然看似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聲,實際上卻也極有利於恢復遼東。

保全督師威名好處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丟失大淩河亦有其作用。如果按照廣寧之戰為參考,女真韃子每攻陷一城,損失三萬人馬左右。只要明軍不出外野戰,則兩軍損失相近。如果皇太極要攻下大淩河,那麼從實際上而言,他並得不到他所想要的東西,反而還要損失幾萬人馬。吃下大淩河,女真人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三兩萬人馬的損失沒有五六年女真人都無法補充得上。而大明只需將關內的人馬調出關外訓練,不出兩年便可成為新軍。

袁督師是要用大明的優勢,以本傷敵!在城牆上一比一的消耗女真韃子,遠遠比在野戰中二比一甚至三比一的損失明軍要划算得多。以大淩河為誘餌卡住皇太極這條大魚,可以說是在目前韃子擁有火炮的情況下的又一奇著。唯一讓人覺得可惜的是,祖大壽戰死將是明軍一大損失。

經過郭廣自己的層層分析,他覺得自己漸漸把握住了袁督師的方略。因為行此計策好處多多,除了有利遼東軍事內的事情,甚至也是督師向朝廷表示安分守己的機會。歷來朝廷都忌諱地方大員獨斷專行,如今皇上對督師就沒有防備嗎?!否則怎麼會讓一向跟督師不和的馬世龍守在山海關,又讓心腹臣子谷剛來遼東鍛鍊!他越想越是佩服督師的高,當然這些話不是可以隨便說出來的,甚至是單獨對著袁督師,有些話也是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