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太和三年,諸葛武侯曾與孫權有一份《中分天下盟文》:自今日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救危恤患,分災共慶,好惡齊之,無或攜貳。若有害漢,則吳伐之。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

楊崢與鍾會在漢中對峙,杜預偷渡陰平時,吳國其實也動了。

十月,蜀以魏見伐來告,甲申,東吳使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魏壽春,牽制魏國。

將軍留平別詣施績於南郡,議兵所向,將軍丁封、孫異入沔中,皆有入蜀之意。

不過蜀國投降太快,訊息傳播太慢。

以至於東吳沒有反應過來。

反應過來時,塵埃已經落定。

劉禪投降,鍾會撤出漢中,蜀國盡為楊崢所得。

後得到的訊息,閻宇領七千精銳回防成都,永安只有兩千老弱,還是名不見經傳的羅憲駐守。

吳國君臣當然心動不已。

拿下永安,巴山和長江之險一大半在手中。

再也不用擔心蜀中大軍順水而下,直下荊州和江東。

另外,還可再窺伺蜀中錦繡之地。

這種局面,豈能不出手?

然而,永安城的堅固超過他們的想象。

而羅憲這個名不見經傳之人,大敗吳撫軍將軍步協數萬人,擋住陸抗三萬大軍。

吳軍用盡渾身解數,永安始終屹立不倒。

杜預對羅憲無條件支援,援軍、糧草、軍械源源不絕。

吳軍傷亡漸重。

陸抗上表建業,請求退軍,兩家結好,坐觀關東關西之爭,休養生息,訓練銳卒,然後坐觀兩家之成敗,坐收漁利。

然而此時吳國朝堂為張布、濮陽興掌控,互為表裡,阻斷言路,排擠有才能之人,以免威脅他們的地位。

濮陽興原是上虞縣令,後升為會稽太守,當時還是琅琊王的孫休住在會稽,兩人私交不錯。

孫休繼位後,濮陽興一無功績,二無政績,步步高昇,兩三年裡,從太守升為太常、衛將軍、丞相……

吳主孫休知二人互為朋黨,卻因濮陽興是故舊,張布有除孫綝之功,不忍責罰,遂不理國事,一心讀書射獵。

陸抗名聲在外,當年諸葛恪都對他的人品大為讚賞,又是江東大族,自然是濮陽興、張布二人的重大威脅。

孫休對陸抗也是寄以厚望,永安二年(259年),遷鎮軍將軍,鎮西陵,今年還假節。

張布、濮陽興令他攻打永安,本就是消耗之計。

陸抗兵敗,名望受挫,就再也沒有跟二人競爭的機會。

陸抗當然也知道二人的心思。

攻了幾次,永安城非但沒有破城,反而越來越堅固,吳國傷亡頗重,陸抗知事不可為,乃屯兵城下,深溝高壘,消極避戰。

永安轉為對峙。

訊息送到姑臧,楊崢大為佩服。

羅憲這一戰雖然不太顯眼,但含金量十足。

步協、陸抗都是東吳的將種。

魏與蜀的兵制大同小異,都是中外兵制,既軍隊分為中軍、外軍和州郡兵。

唯獨吳國比較另類,採取部曲世襲制。

軍隊為士族豪強私有,父親死了,兒子繼承。

這也導致吳軍外戰外行,內戰內行。

打百越,搶人口、搶地盤時,一個比一個兇猛。

合力攻打淮南時,一個比一個拉胯。

孫權十萬大軍,張遼八百步軍殺到面前,十萬大軍分崩離析,這種離譜的事都可以發生。

“當年孫策橫掃江東時,也曾強力打壓當地豪強,最終死於豪族暗殺,孫權繼位,不得不與豪強妥協,以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