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更大了,需要補給的數量、種類也比上次更多了,導致這次蘇軍的車隊數量大增。不過,蘇軍卡車數量嚴重不足,木倫兵站被燒燬了120輛,現在只剩100輛卡車,其餘的都是收集來的400多輛馬拉大車。

蘇軍遠東特別集團軍後勤部門,正在民間積極徵調卡車,不過這需要時間送到木倫,而且數量也不會很多。

這是因為,以前蘇聯國內根本沒有大型汽車廠,不能自己大量製造汽車,他們的汽車基本都是購買自國外。

在1895年世界上出現第一輛汽車後,第二年就在俄羅斯的彼得堡也響起了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這是俄國發明家亞科夫列夫和弗列澤創造的成果。不過,受制於俄國基礎工業體系薄弱,沙俄汽車產量非常小,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一共只生產了400輛汽車。而且,生產這些汽車的工廠都很小,裝置也很簡陋,嚴格地說,它們只能稱為汽車作坊。

因此,這一時期,沙俄從西方進口了大量汽車,總數有數萬輛之多。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沙皇政府開始在全國建設6個汽車廠,設計年產量為7500輛。可是還未等這些汽車廠建成,阿芙樂爾號的炮聲轟響了。

1924年,莫斯科的阿莫夫汽車製造廠生產出了蘇聯的第一批10輛阿莫-Φ15型輕卡,真正揭開了蘇聯汽車工業發展史的第一頁。這家工廠是舊俄國政府建設的6家汽車廠之一,雖然到1917年僅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程量,但這已是6家中進展最快的一家。隨後,1925年在列別捷夫廠的基礎上建成的雅羅斯拉夫廠開始生產卡車,1927年新建的莫斯科斯巴達克廠開始生產自行設計的微型轎車。

雖然蘇聯政府很注重汽車生產,可是因為工業基礎薄弱,加之西方國家仇視蘇維埃政權,對蘇聯實行技術經濟封鎖,他們發展汽車工業遇到很多困難,進展不快。到20年代末,蘇聯汽車年產量也才僅僅有可憐的2000輛,遠遠滿足不了國內需要,道路上行駛的汽車90%依然依靠進口。

還是從去年開始,蘇聯利用西方遭遇經濟危機,不得不無奈對蘇聯放棄了經濟技術封鎖,斯大林審時度勢,毅然決定利用這個期盼已久的大好時機,不顧國內千瘡百孔的糟糕的經濟形勢,勒緊腰帶,抓緊時間從歐美開始大規模進口和引進現代工業技術,使蘇聯的工業生產能力在短期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現在,蘇聯國內,正在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幫助下,在莫斯科建設高爾基汽車廠,也就是後世的嘎斯廠,計劃生產嘎斯-A型轎車,規劃年產10萬輛。還有正在改造的阿莫夫廠,計劃形成7萬輛的生產能力,再加上紅色普提洛夫人廠等,構成了蘇聯汽車工業的基礎力量。

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些工廠要大規模形成生產能力,還要在兩年後。

現在,蘇軍的軍用卡車都是進口汽車,這次蘇軍進攻北蒙使用的汽車,還是大量徵用民間汽車才湊足的。

在損失了120輛卡車後,木倫實在是沒有那麼多的卡車可供使用,無奈只能用大車。

可是,卡車和馬車兩者的行進速度相差過大,在一起行動很不方便。而分開行動,押運兵力又顯不足。最後,蘇軍為保證安全,採用了折中的辦法,四百輛大車在前,由兩營的步兵隨行,卡車在後,由一個步兵營和一個坦克連保護。每天大車先行出發,兩小時後卡車隊再出發,中午時分兩隊匯合一起吃午飯。下午同樣如此,夜間兩隊一起宿營。另有一個偽蒙軍的騎兵營在前開路,負責沿途搜尋警戒。

這樣佈置的好處是:在行軍過程中,如果前面大車隊遇襲,後面的卡車隊可以快速支援;如果後面的卡車隊遇襲,因為兩隊相距不遠,前面的押運部隊也可以在一小時左右趕到。

從傷兵的口中,蘇軍已經知道,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