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都收拾好了家當,做好了隨身跑路的準備。所以明軍大隊自遼河來犯的訊息一傳到,遼河兩岸頓時就是流民滿路了!

大量從遼河下游、中游地區,從遼東半島逃難的難民,向遼陽,向盛京不斷湧去,也有一小部分反其道而行之,是往旅順口而去。大多是老弱婦孺,由上了年紀的老頭子或是由當家的婦人領著,帶著他們可憐的家當,一路兒啼妻號而走。塞滿了各條通往遼陽、盛京和旅順的道路。沿途還有不斷加入進來的難民,隊伍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很快就形成了三道逃難的洪流。

而與此同時,寧遠一帶,還有另一道洪流往盛京而來。大清天德皇帝現在已經成了敗軍之將,在得到朱明大軍沿遼河攻入的訊息之後,他再也無心戀戰,立即下達撤兵命令。留下八旗朝鮮的7萬多人守寧錦一帶的城池堡寨,遲滯明軍,掩護他的滿蒙心腹還有數十萬遼西旗民,倉惶北撤,往盛京而去了。

第475章 祖宗之民才是關鍵

大勢去了……

天德皇帝軍中,隨駕親征的大清重臣們都在心底這麼哭喊著。

不是大清的大勢去了,而是北清的大勢去了!

寧遠之役慘敗收場,明清兩軍的差距在這場大戰中也展露無遺。參加過滑縣會戰的清軍將領都已經在心裡得出了結論,明軍遠比太平軍強大!北清的八旗兵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戰勝他們的。有了這樣強大的明軍,朱濟世要不了一年就能平定中原,最多兩年就能掃蕩滿洲。而後北清向哪裡去?喀爾喀蒙古,還是西北之地?所有人都明白,北清已經完了,再也沒有復興的時候了。

而且還有一個更加嚴峻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眼前的這一關,北清還能不能過得去?遼陽已經在明軍兵鋒之下,守在那裡的是滿洲正藍旗和蒙古正藍旗的兵,其中滿洲正藍旗有一萬兩千人,蒙古正藍旗有三千人,攏共一萬五千人的守軍,能擋住如狼似虎的數萬明軍?遼陽一陷,大清祖宗之陵所在的盛京,必然是朱明的下一個目標!而盛京的守軍也是一萬五千,同遼陽一樣……這盛京能守到天德皇帝的主力回援嗎?

就算天德皇帝帶著滿蒙八旗的精銳回援,會不會又是一場寧錦之敗呢?若是天德帝再敗於盛京,北清大概就要壽終正寢了吧!

“皇上,不能往盛京去啊!那可是個陷阱,去了咱們大清最後的骨血可就盡失了……”

“咱們的滿蒙心腹號稱15萬,實際上還不到10萬。其中真能戰者不過5萬……這5萬人是咱們大清的命根子,要是打沒了,咱們到了漠北到了西域都要挨欺負的!”

“皇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穆拉維約夫將軍說了,他們俄羅斯國是支援大清遷都黑龍江或是是漠北蒙古的。”

天德皇帝乘坐的龍輦裡面,顧命大臣桂良、賽尚阿和耆英三個人正在苦苦相勸。都是在勸天德皇帝奕欣跑路。道光皇帝守北京的教訓就在眼前,人都讓太平天國捉了去,成了“清徽宗”,這天德皇帝可不能再去當“清欽宗”了。

“可是祖宗之陵還在盛京,祖宗之民也大多在遼西、遼東,焉能盡棄?”天德皇帝嘆了口氣。

耆英看了看左右的桂良和賽尚阿,忽然嗨了一聲,給奕欣重重叩了個頭“皇上,不如暫時嚮明朝稱臣吧!”

天德皇帝一愣。呆呆望著耆英,張著嘴一時說不出話來,跪在耆英身邊的賽尚阿也重重磕頭道“皇上。奴才附議。現在……也只有這個辦法了,只要能保住盛京,保住一百幾十萬祖宗之民,大清就有復興的一天!”

天德皇帝又看看自己的岳父桂良,桂良嘆了口氣“皇上,奴才也是這個看法。奴才願意往菊花兒島一趟。去和大明天子談判……”

天德皇帝苦笑一聲,合著這仨是商量好了來勸自己嚮明逆屈膝投降的!這一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