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如果工人不夠,他們的價格就上漲,他們就生活得比較好些,結婚的人多起來,出生率逐漸提高,養活的孩子也多起來,直到有了足夠的工人為止;如果工人太多,價格就下跌,失業、貧困、飢餓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疾病就都出現了,而疾病就會消滅過剩人口!”
第二十二章 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
新書上傳,、 朱濟世在170多年後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1840年鴉片戰爭中當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著珠江北上的時候,江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自己的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一場與自己毫不相干的爭鬥。英軍官兵目擊此景,十分疑惑不解。有英國軍官問為英軍帶路的漢奸,對方的回答是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 很顯然,1840年代的大清朝就是一個不知有民的國,可是1840年的大英帝國,真的能算國知有民,則民知有國嗎? 根據朱濟世這段時期所瞭解到的情況,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帝國子民民生命受到威脅為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時候。那些應該知道“有國”的英國勞動人民在做什麼? 正在別有用心的憲章派工會領袖和政客的鼓動下,忙著遊行集會要求一人一票的普選權! 而英國政府可以在1840年為了遠在中國的幾個大英帝國子民的生命受到威脅,就耗費數百萬英鎊把軍隊派到萬里之外,可是卻不捨得為正處在飢寒交迫當中,處在餓死邊緣的英國勞動人民提供相應的救濟——根據1834年透過的《濟貧法修正案》,貧民只有在進入實際上是“勞動院”的“濟貧院”後,方可獲得食物救濟,那裡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住宿擁擠。人們按年齡性別分居,這造成貧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離。沒得到監工書面批准,不得外出或者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和坐牢無異,可就是這樣的“濟貧院”,也因為資金匱乏,而無力接收太多的窮人。結果造成每天都有不少英國人被飢寒奪走生命。 這樣的國,像是知道民的樣子嗎?如果現在大清朝的艦隊打到了泰晤士河口,那些要飯都得不到許可,正處在飢寒交迫當中的英國窮人會為了女王陛下死戰到底? 在開往倫敦的火車上,朱濟世終於忍不住提出了困擾在心頭很長時間的疑問。不過威爾。海明的回答卻讓他大感意外,不過細想之下又在情理當中。 “國不知有民,則民不知有國?這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你們俄國(威爾。海明還以為朱濟世是韃靼人)那裡的農奴會不會愛沙皇愛國家,不過我們這裡的窮人肯定是不愛國的,這是毫無疑問的! 再說這個英國有什麼好愛的,政府每年有9000萬英鎊的財政收入,還擁有北美、澳大利亞和印度的遼闊殖民地,可就是不捨得拿出幾個小錢來救濟貧民,就知道用來打仗,實際上救濟窮人真的花不了幾個子兒。英倫三島只有兩千多萬人,‘多餘’的人口大約在150萬到200萬之間,而北美和澳大利亞那裡可空曠得很呢。他們能花幾百萬英鎊和中國打仗,為什麼就不能花同樣多的錢把過剩的人口送去加拿大種地?” “可是英國人在戰場上的表現似乎很英勇啊?” “英勇?我可不這麼認為。”威爾。海明嗤的一笑“傑森,你知道嗎,當年和法國皇帝(拿破崙)打仗的時候,英國政府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募不到兵!呵呵,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大英帝國同樣募集不到足夠計程車兵,最後只能花錢去黑森僱傭德國人幫著打仗。你覺得這個國家的人民有多愛國?” 還有這事兒?朱濟世真的懷疑自己穿越到了一個看上去很像是自己原來那個世界,但其實不是一回事兒的平行世界了。 “做個比較形象的比喻,我們這個大英帝國,實際上就是一家公司。” 威爾。海明一本正經地說“其實和東印度公司也沒什麼區別……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是這家公司的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