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子前,青面走到另一側,開始嚷嚷,“開擂!”
開擂就是定個打擂的標準了,就是示威。
見袁鳳吟走了一趟奇快的熊出洞,說是熊出洞也行,說是蛇形也行,因為路線相當就是勁路不同。連著翻了三手龍形大劈就到了那木樑之前,動作沒停但步子踩住,是個左雞步,然後身子打擺子,左右調尾,前腿一蹬收回來,身子猛一拔束住,兩手鷹捉而起,壯志凌雲,那氣勢似要將天空把住。渾身勁路流暢但是含著一股渾厚滾動的氣勢,霸道之極,兩手一剪而下,伴著一聲奇怪的尖叫,那聲尖利而又不是叫聲,似起於地下,由湧泉進入身體在丹田匯聚又如泉般湧出,不似從嘴裡出,到似自百會傳開。
兩把劈下,那狀元石“咕咕咯咯”摩擦有聲,木樑就被高高打起來。沒有定式,卻見袁鳳吟身子往前一壓一縮,渾身拉勁,又向後一座,“喀喇”一聲響,袁鳳吟雙把打出,那石頭就被拋起來,雖然不高,但也拋起來了,同時就聽那鎖鏈“嘩啦啦”響起來,顯得沒了份量,非常輕鬆。
實際把藝上講究的是把打一顫,對鳳吟來講,一把顫勁打透了,又是兩手合一把,出來這個分量是很正常的。但是因為透進去了,不容易秤量,表演起來就沒了效果。後邊那一撲實際也不算撲,在那個把位上打出那效果也是輕而易舉的。而單純用本力去壓,又是絕對壓不起來的。
為了出效果,就將勁放鈍了,但絕對不敢遲緩,這對自身來講已經非常危險了。就類似實戰中給人以反擊的機會,後患無窮。而這石砣回返的分量,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對手的壓制一擊,怎麼將那勁在這瞬間轉換過來說個關鍵,也是真正顯功夫的地方。能將時機拿捏得如此準確,勁力轉換得如此到位,動起手來急緩都就不怕了。
鳳吟就按著木樑,將那木樑原樣按住,取了一個三體定式。非常圓滿,由出洞起,由三體止,向列為前輩致敬。
臺下炸了鍋了,鼓掌讚歎響徹喧天,人群暴動起來。特別那些西幫商人,原先文質彬彬,儒雅睿智,此時比誰喊得都響,太高興了這個。
到了這裡,基本那擂臺也就不用打了。但是說是這麼說,都想知道知道什麼滋味。
袁鳳吟沒管這些,繼續站著,這不是在擺造型,而是在斂氣如骨。方才調動起精神來,一擊之下,渾身鼓盪,動了真氣,將勢頭炸開。但練功本是收斂精氣,所以得控住場面,慢慢再收回來。
武術中的收勢極為重要,練不出感覺來沒辦法。但是一旦有了“東西”,一定要養住,而不是散掉。那個時間練拳走內,似乎起勢之後一切的作為,都是為了這一收。
而鳳吟極動極靜,就如同猛火鍊鋼,調整好了,這個時間也最長進。
過去有人講形意拳是邪拳,出功夫快,一年打死人。但練著練著起了感應就不敢練了。有的還感覺越猛越耗費,神神叨叨的。若沒這個感覺只是痴人說夢,自我暗示,到也沒什麼。若真起了感覺,法門就在收勢上。
而且別說長進到一個程度就得慢練,就得靜養。不能人云亦云隨大流,而真該跟著感覺走。所以心意形意教人的時間非常看重悟性,這個悟性不是說多聰明,而是恰到好處的聰明。無過之,無不及。
不然不能,也不敢給這些人看到玄妙的東西。
所以形意裡,特別強調三體,貫以始終。靜可打通三盤,連線天地之氣,動可中和百骸,含蓄鋒芒。先是知其然,而後知其所以然,才真知其動靜之機。再練起來,那境界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套用一句拳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先這麼了過長,之後章節會做分段,細緻講解)
………【第十六章 迴圈無端集連拳】………
第十六章回圈無端集連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