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藏在各個不起眼的角落裡的美食。”
網友扎拉里王爺:“結合各地風土人情,與各地食材製作過程。不一道道講訴菜的做法,卻也能牽動吃貨的神經。更多的是起到情感上的共鳴,記憶中,總有那麼些無法忘記的味道,片中的描述總能讓人一下勾起思鄉之情,就是記憶中的那一抹味兒。為《舌尖上的華國》點個贊!”
不但網友們爭相點贊,一些美食家,名人們也都紛紛對這部紀錄片發表自己的感受。
著名美食家藍藍:“我算是一個標準的吃貨了吧,這些年走南闖北,吃過的美食多不勝數,然而昨夜看了《舌尖上的華國》之後,突然間發現,自己引以為傲的吃過的那麼多豐富多彩的美食的經歷,真的是不值一提。因為我吃到了味道,味蕾得到了愉悅的享受,可是也僅僅如此了。”
“從香格里拉的松茸,到遂昌縣的冬筍,再到柳州的大頭甜筍,到諾鄧井鹽和諾鄧火腿,湘北的蓮藕,查干湖的捕魚祭祀,遠航的漁船……《舌尖上的華國》從獲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現了人與自然最本真的關係,以及食材背後流淌出的濃濃的人情味和生活氣息。印象比較深的是蓮藕那一段,一葉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霧中,船工執槳劃開水面,那畫面像極了一幅中國山水畫。
我也做過不少的美食影片,但是卻從未有過如此深的感觸,看到採藕工們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開始了艱辛勞動的一天。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採集蓮藕是這樣的不易,要挖開層層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傷及蓮藕,好一陣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蓮藕,還是黑的!和我們在餐桌上看到的潔白如玉的蓮藕差太多了。
吃著香煎藕合,蓮藕燉排骨的我,卻從未去深究過這蓮藕背後的故事,那句人人都會背的小學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現今讀來怕是會有更多感觸了。
或許我應該改變一下自己的行程了,《舌尖》裡提到的那些地方,或許都應該去走一走,做為一個美食家,或許只有品嚐過那些帶有特別情懷,特別味道的食物,才能算是一個美食家。”
著名劇評人韓冬:“對於葉秋耗子過億去拍攝的紀錄大片,一開始我只覺得這是一個噱頭,因為這是創意大師,廣告大師葉秋最為擅長的東西,可是看了《舌尖上的華國》我發現,我深深地愛上了這部紀錄片,我批判批評過不少節目,電視劇集,特別是美食類的節目,我記得前段時間有一個比較火的節目,《美女廚房》,當時的感覺就是,這完全是對美食的玷汙,美食類的節目,推陳出新,可是卻漸漸地脫離了原有的質樸,轉而為了吸引眼球,賣點從原本的美食開始轉移到人身上,靠賣肉賺取眼球,卻偏偏要帶上美食的外衣。”
“《舌尖上的華國》卻是拍出了滿滿的誠意,它沒有像《美女廚房》那樣有著華麗的廚房,價格昂貴的廚具,養眼的美女,但是帶給人的卻是最真實的情懷。”
“或許在色上,無法和那些精心雕琢過的美食相比,但是獨有的情懷和人文卻是任何美食無法比擬的。期待下一集的播出。”
第六百五十六章 吃貨的力量
《舌尖上的華國》帶來的影響,出人意料的大。
不僅僅在國內的網路上引起了一眾以吃貨自居的網友的熱議,在海外華人圈子裡,更是受到了一致的好評。
甚至於,不少外國人在看了《舌尖上的華國》之後,也紛紛對這些華國的美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舌尖上的華國》的收視率也再創紀錄片新高,甚至於秒殺了同一時段的所有的電視劇綜藝節目。
和《大國崛起》不同的是,《舌尖上的華國》受眾更為廣泛,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是這部紀錄片的潛在觀眾。
第一集播出之後,經過口口相傳,第二集的《舌尖上的華國》的收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