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所有這些都表明,未來幾十年的中國:興盛之下蘊藏著危機,機遇面前蘊含著挑戰。
未來四十年,中國還將迎來兩個很關鍵的年份:
2021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建黨100年。
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建國100週年。
中國在21世紀能否和平崛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取決於未來四十年;而未來四十年中國是否能穩步前進則取決於未來十二年。在這十二年當中,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能否得到完整準確的理解並在黨和國家的各項制度中得到體現和執行;能否將它融入到地方各級政府甚至全體國民的意識中則至關重要。
未來幾十年,中國還有很多的事要做。而我們對未來的認識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則取決於我們能否從中外歷史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中吸取有益的營養。
1
遺囑政治和制度的建立
中國古代制度中的頭等大事便是皇位繼承製度。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八章:未來四十年(2)
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專制國家開始,皇位繼承就成為封建帝國最為重要的
頭等大事。雖有“立賢立長”“立長立謫”等陳規,但圍繞著皇位更迭,仍然會上演一幕幕的故事。
秦始皇本來屬意於長子撫蘇,但後來登基的卻是二兒子胡亥;唐高祖本來是準備傳位於長子李建成,卻不料次子李世民捷足先登,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但殺死太子李建成,隨後還逼退了唐高祖李淵;趙匡胤本來想傳位於兒子,卻不料在“燭影斧聲”之後,由弟弟登基;朱元璋本已安排好孫子朱允炆接班,不料四兒子朱棣謀逆,朱元璋死後沒幾年,朱棣便發動了“靖難之役”,推翻了侄兒朱允炆,自己做起了皇帝。
開國皇帝們尚且如此,後世之君在繼位問題上遭遇的挫折就更多。就連一代雄主漢武帝、唐玄宗、康熙等都在晚年不約而同和太子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太子輕則被貶,重則殺頭。在朕即國家,朕即法律的時代,制度廢立經常如同兒戲。
沒有了制度做保障,“人亡政息”便成為必然。而皇帝的遺囑也經常成為一紙空文。
公元86年,一代雄主漢武帝去世。遺詔霍光、金日磾、上宮桀、桑弘羊輔助幼帝。但沒過多久,四人輔政便成了實際上只有大將軍霍光秉政。雖然後來霍光忠實地執行了漢武帝的政策,但漢武帝臨終前安排的“集體輔政”體制事實上已遭到了破壞。雖然漢朝在霍光手中任然穩步向前,但大臣專權的格局已經形成。皇權遭到消弱。史書上記載:宣帝對霍光“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霍光之所以後來沒篡權,完全是由於個人修養的原因。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登場,大臣專權的弊端和本質便暴露無疑。相比於後宮干政、外戚專權而言,皇帝臨終指定大臣集體輔政是一個較為開明的舉措。但事實上,在封建專制的年代,大臣集體輔政的體制卻經常遭到破壞。
明英宗是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天子。公元1435年,年僅9歲的英宗即位。即位之初,軍國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手中。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集體輔政的格局。太皇太后張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親、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英宗朝的前期政治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事多稟裁決。三楊,即歷史上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名相”。他們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著豐富的治國經驗。
“三楊輔政”不但在明朝,即使在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