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令。隨即率部與江南兵團張發奎部一起在皖西、湖口一帶進行防禦作戰。不久,因陳誠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任上公務繁忙,薛嶽受命代理其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職,1939年被正式任命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兩湖和江西部分地區的作戰。1939年2月,薛嶽兼任國民黨湖南省主任委員和湖南省主席。 南昌失守後,蔣介石決定不守長沙。薛嶽則主張堅守長沙,認為“長沙不守,軍人之職何在?”“湘省所處地位關係國家民族危難甚巨,吾人應發抒良心血性,與湘省共存亡”。 1939年9月中旬,日本第11軍為打擊第九戰區部隊主力,確保武漢地區的安定並促進汪偽政權的出臺,以4個師團主力和2個師團大部,在100餘架飛機和300多艘艦船協同下,從贛北、鄂南、湘北分兵六路向長沙發動進攻,湘北為主攻方向。薛嶽以17個軍的兵力應戰,採取“後退決戰”、“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以一部兵力於贛北、鄂南阻敵進犯,置主力於湘北方面的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和瀏陽河等地區,以逐次抵抗而遲滯消耗日軍,最終挫敗其進攻。贛北和鄂南日軍的攻勢先後為薛嶽指揮的部隊所阻。9月18日,湘北日軍3個師團開始由岳陽及其東南地區向新牆河以北守軍的警戒陣地猛攻,薛嶽指揮的部隊激戰五日後退守新牆河南岸,再經苦戰而退守汨羅江南岸,而後將敵誘至撈刀河設伏地帶。10月1日,感覺受到威脅的日軍開始後撤。薛嶽及時指揮各部對日軍展開反攻和追擊,相繼克復失地。至10月7日,日軍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共計傷亡2萬餘人。此即第一次長沙會戰。會戰期間,中國空軍擊落日軍飛機3架,炸燬飛機70餘架。
第十部分薛嶽 上將(3)
取得長沙戰役勝利的國民黨軍官兵在展示戰利品,歡呼勝利
1941年9月上旬,日本第11軍為解除第九戰區部隊對武漢的威脅,以4個師團另2個飛行團和海軍分遣艦隊的協同下從岳陽以南向長沙再次發動進攻。薛嶽以14個軍參戰,作戰計劃為“在湘北方面,則誘敵主力於汨羅江以南,金井、福臨鋪、三姊橋以北地區,反擊而殲滅之”。薛嶽指揮部隊逐次抵抗,不斷實施側擊和反擊,誘敵深入設伏地區,重創日軍。但因薛嶽之作戰電令兩次被日方破譯,中國方面的增援部隊遭優勢敵軍圍攻並猛烈轟炸而未能按時進入指定的作戰位置,致使長沙陷於敵手達五天四夜。日軍殲滅第九戰區部隊主力的戰略目的仍未達到,隨後由於彈藥補給等原因於10月8日再次退回其原來陣地,付出2萬餘人傷亡之代價。此即第二次長沙會戰。 為配合太平洋戰爭的進行,日本第11軍於1941年12月24日開始對長沙發動第三次進攻。薛嶽提出“天爐戰法”,意即“在預定之各作戰地帶,構成網形陣地,配備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尾擊諸手段,逐次消滅敵之兵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地帶,使用優勢之兵力,熾盛之火力,施行反包圍及反擊,用優越之態勢,予敵以殲滅性打擊”。為此,特選定新牆河、汨羅江為伏擊、誘敵地帶,撈刀河、瀏陽河為決戰地區,而以第10軍固守長沙。各部依令而行,奮勇作戰。日軍雖然攻至長沙市郊,但很快就陷入擁有優勢兵力的中國軍隊的包圍之中。翌年1月4日,薛嶽向第九戰區部隊釋出反攻命令。1月中旬,日軍在傷亡5萬餘人後退回原地。薛嶽因此次會戰而名噪中外。 1944年5月,日軍為打通大陸交通線再次向長沙、衡陽發動進攻,同第九戰區部隊交戰。是役,由於薛嶽過分拘泥於前次長沙會戰的模式,第九戰區部隊一開始就陷入被動,繼而節節敗退,致使日軍達到了佔領長沙、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