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聯邦官方對田中角榮的講話並沒有什麼積極的反應,只是在個別民間媒體上刊登了不痛不癢的評論。而另一個相關國家——中國,則立即表示了歡迎。兩國的復交工作開始走上了日時議程。

不要光聽日本人怎麼說的,南洋聯邦注重的是實際,注重的是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發展,注重的是日本戰後的反省行動,注重的是自己國家目前的和長遠的利益。

!#本章節由網書友釋出

第三百章 等待已久的危機

【網 】。 第三百章 等待已久的危機

怎麼蓋房子、怎麼修理引擎、怎麼寫書,都有專著教導。但是從沒見過有這樣的一本書,教人如何把一群來自各地的不同移民塑造成一個民族國家,或者如何在戰後一片廢墟的情況下,建設家園,並養活島上的人民。

現在可以有寫這本書的素材了,一九七四年,南洋聯邦人口突破六千萬大關,國民生產總值位列世界第四,在美蘇德之後,超過了英法兩國。在人們普遍讚歎南洋聯邦的經濟奇蹟之時,南洋聯邦的締造者黃曆自然再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研究他的著作開始不斷出現。但也有相當部分的人認為南洋聯邦的經濟奇蹟是後發展效應,而後發展效應不可能永遠存在,南洋聯邦以後的道路才是至關重要的。

所謂後發展效應,是指後發展的國家在經濟起飛時期,往往表現出很高的增長速度。這是因為,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技術可以模仿和引進,而不必自己從頭摸索。伴隨技術引進,過去國內沒有的新興產業部門相繼建立起來,產業結構同時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大量勞動力由農業、傳統工業等低附加值部門轉向高附加值部門。新產業的建立和發展又創造了新的需求,新的需求反過來又推動了投資的擴大,從而形成了經濟整體的迅速發展。

可以看出,歷史上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經濟騰飛,七十年代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增長,都是後發展效應的體現。

但是,後發展效應不可能永遠存在。隨著後發展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上的差距不斷縮小,可供模仿的成熟技術也相對減少,新的產業部門難以象以前那樣迅速地出現和建立,需求方面的新陳代謝也不再象過去那樣快。於是,經濟中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便會減少,甚至會出現需求不足、裝置過剩、資金過剩等現象。而引起的後果往往是長期的經濟低迷。

但依舊沿著黃曆設計好的道路在前進的南洋聯邦會重蹈覆轍嗎?世人在拭目以待,但南洋聯邦的領導層卻對此充滿了信心。限於南洋聯邦的人口問題,南洋聯邦只實行了十五年左右的固有資本主義國家模式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戰後世界經濟復甦的機遇下,在巧妙的爭取美援後,為自己積累了財富,也招攬培訓了第一代國家的科技人才。

從六十年代開始,南洋聯邦便逐步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發展高科技,拓展其尖端領域的競爭力。同時,利用先發優勢,逐漸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嫁到其他周邊落後的國家。

時至今日,南洋聯邦的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基本完成,已經從追趕型經濟階段過渡到自主開拓型經濟。由於對國內金融市場的嚴厲監管,以及對金融衍生品的嚴格限制,也由於南洋聯邦政府專門引導海外投資的機構的高效率,更由於南洋聯邦國勢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南洋聯邦對外投資額始終保持著年均百分之八以上的增長率。

作為沉重的歷史結訓,日本是一面好鏡子,正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追趕時代已經,以追趕為目標建立的經濟體制、生產關係以及經營思想等,正面臨著深刻的調整。才會仍然延續過去的政策思想和發展模式,沒有注意培育自主開拓發展的能力與機制。大量的過剩資本沒有與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相結合,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