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九月二十三日,聯合國透過了停火協議。九月二十七日,美蘇兩大國幾乎同時發出呼籲,強烈敦促印巴兩國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協議,並向交戰兩國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自然,作為巴方的強有力的支持者,美國自然也與南洋聯邦展開了外交蹉商,希望南洋聯邦能夠與美國協調一致,制止南亞的這場戰爭。

美蘇兩國同時出手干涉,而且立場一致,不能不說是冷戰時期的一件非常令人驚訝的事情。但從兩國的立場來看,卻又合情合理。

在南亞,美國政策的重心在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他有兩個並行不悖的目標,一是要促成印巴和解,穩定南亞局勢,從而鞏固封鎖**鏈條中的南亞這一環;二是儘可能使印度放棄中立,進入西方陣營。帶著這個構想介入南亞,與巴基斯坦的結盟,對印巴的大量援助,以及對印巴雙方費力不討好的調整,其目的都在於此。

但事實證明,美國的兩個目標一個也沒有達到。因為美國遠遠低估了印巴間深刻的敵對情緒,難以排解的仇怨使雙方不共戴天,任何於對方有舉動必定被視為對己方的威脅。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攜手對付所謂的**威脅只能是美國的一廂情願。而且在印巴兩國的印象中,美國兩頭討好的舉動越來越不受歡迎。

一九五四年,美巴結成軍事同盟後,尼赫魯便發表演說,強烈反對美對巴的軍事援助,認為這將把冷戰帶到印度自己的邊界,在演說中他公開指責美巴之間的軍事條約,“美巴之間的軍事條約改變了整個南亞的力量平衡,對印度的影響尤其重大。美國必須認識到:不管美國是否願意,對巴的武裝很大程度上是用以對付印度,或可能用來對付印度的。”

同樣,在一九六二年中印戰爭期間,美國和英國向印度提供了價值六千多萬美元的軍事裝備,也令巴基斯坦極為憤慨。巴方認為西方與印度關係的強化已經危及巴的安全,因為在些之前巴方的外交目標一直是“企圖透過與西方國家的特殊關係來消除它與印度之間的力量失衡。

基於這種非彼即此的想法,美國對印巴兩國的外交政策往往被認為是偏袒,而遭到了冷遇和厭惡。使得美印巴三角關係也變得錯綜複雜,不斷變化。

事實上,美國對於印度人是討厭的,這種印象的形成有很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當時美國既要支援印度為爭取**而進行的鬥爭,又要避免過分激怒最密切的戰時同盟英國,從而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序。這樣的結果便是印度人認為美國在對英國人施加壓力上不夠積極充分,從而對其感到既憤怒又失望。而美國人也對印度民族主義者不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局,在戰爭關鍵時期對英國施加強大壓力而感到難以理解和失望。這種感覺並未隨著印度的**而消失,而是在此後的歲月裡屢生齟齪。

印度**後奉行不結盟政策,雖然為本國帶來的巨大的好處,能從美國和蘇聯同時獲得大量的經濟援助。但美國卻對印度的這種外交政策越來越感到不滿,因為美國是希望印度在冷戰中站到自己這一邊,成為遏制中國和蘇聯的力量。

其次,印美關係還受到了美巴關係的制約。因為美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改變了巴印力量的對比,使印度主導南亞的夢想一時難以實現。

而美巴關係也時冷時熱,令美國人頗感頭痛。與美結盟,是巴基斯坦為對付印度的威脅、維護自身安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出於全球冷戰戰略的考慮,美國在拉攏印度未果後,才決定與巴結成軍事同盟,但由於擔心過度激怒印度,這些援助遠未能滿足巴方的要求,使巴方怨恨不已。

一九六二年的中印戰爭是南亞國際關係中一個影響深遠的事件,戰爭本身以及對戰爭的態度,造成了中印的徹底決裂,中蘇的進一步分裂,中巴的靠攏,美印的接近和美巴的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