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負責杭州灣防務的右翼軍群已經將轄下僅有的四個主力師投入滬西戰場,而且右翼軍總司令張發奎認為日軍既便不在獅子林登陸,也會在瀏河以北的長江沿岸登陸,對於日軍會在金山衛登陸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所以,當時的金山衛只有62師的兩個連和地方上的保安隊駐守。

日軍第6、第18師團很輕鬆就上了岸,用參與登陸作戰的日本兵的話講,這簡直比演習還要輕鬆。

訊息傳到南京,蔣委員長是大吃一驚!

南京統帥部的高參們攤開地圖一看,壞了,日軍自金山衛登陸後,就可以往西北直插松江,松江一旦失守,上海跟杭州之間的公路、鐵路交通就被全部切斷,那麼此刻還在滬西死守的幾十個師就只能往崑山這一條退路擠了!

這還不算,還有更壞的,根據藍衣社提供的情報,日軍同樣在策劃長江沿岸登陸,一旦另一支日軍從瀏河以北的長江沿岸登陸,然後往南直插太倉、崑山,那麼整個淞滬戰場的八十五個精銳師就要被日軍一網打盡了!

這樣的嚴重後果是國民政府斷然承受不了的!

蔣委員長急眼了,一邊跟陳誠通著電話一邊在地圖上尋找部隊,最後發現剛從華北調過來的吳克仁第六十七軍就在松江附近,吳克仁第六十七軍是東北軍,因為看不慣華北戰場上各派系間的互相傾輒,主動要求南調。

第六十七軍裝備精良、人員整齊,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於是蔣委員長給吳克仁下了一道命令,命令第六十七軍至少要在松江堅守三天,為什麼是三天而不是五天、七天甚至更久?這是因為兩天之後也就是11月7日,九國公約就要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開會討論中國事務了。

最後第六十七軍真的在松江守了三天,代價是全軍覆滅,軍長吳克仁也壯烈殉國,他也是淞滬會戰期間陣亡的軍階最高的**將領。

按說有了這三天時間,足夠南京統帥部做出統籌安排,也足夠滬西的絕大部份主力師撤出戰場了,然而讓人遺憾的是蔣委員長卻再次出么蛾子了,這三天時間他愣是沒有下令讓滬西的幾十個主力師撤出戰場,而是白白錯失了最後的機會!

為什麼?因為蔣委員長始終對九國公約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殘酷的現實最終給了蔣委員長沉重一擊,九國公約最後只是口頭譴責了日本幾句,這樣的結果甚至比不開會還要糟糕,不開會日本政府多少還有些顧忌,可這個會開過之後,日本政府就摸到了九國公約的底線,行事就再沒什麼顧忌了。

此後淞滬前線的師團長們一再突破日軍大本營設定的終止線,一步步地將戰火燒向中國的首都南京,跟日本政府摸清了九國公約的底線是有直接關係的,否則,借小日本倆膽也未必敢放任前線的師團長們胡來。

11月8日,松江失守,守在滬西的八十幾個師已經失去了撤退的最佳時機,正面臨著空前嚴峻的危機。

第一卷淞滬會戰 第96章就是安亭

11月8日,松江失守,布魯塞爾傳來的訊息更讓蔣委員長大失所望,蔣委員長終於下令,淞滬前線的八十五個師除留下少數部隊斷後,其餘各師緊急撤往吳福、錫澄、嘉乍、海嘉這四條永固國防線上構築第二、第三防禦鏈。

然而,這個時候才想起來撤退已經有些遲了。

八十五個筋疲力竭的殘兵師,整整五十多萬大軍,又豈是說撤就能撤得下來的?各個師的撤退秩序怎麼定?具體撤退線路怎麼劃?沿途兵站怎麼設定、軍需物資怎麼供應?更關鍵的是每個師具體撤退到什麼位置?

還有,沿途各縣、鎮、鄉怎麼跟軍隊銜接?

等等等等,平時一兩個師的轉進都能讓參謀們忙脫一層皮,現在八十幾個師一起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