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的銀子,等到崇禎十七年的時候連宮裡的金銀器物都賞給了來勤王的將士。
根據軍火行業的傳統,廬山號實際付出紅夷鋼炮四十二門,大虎尊鋼炮二百零五門,澳洲快槍三千二百支——因為不是沒門炮每支槍都經過測試的,按照軍工業的標準,千分之一的廢品率是可以接受的。當然路上顛簸丟失等損壞都考慮在內的話,每一次大額交易都是要多給一些,作為廢品的補償。
最後還有這兩位百分之一的回扣,兩千三百兩。
這一下,廬山號幾個月製造的軍火幾乎被一掃而空,拿了銀子的穿越眾派了從天津衛出來的移民在天津衛大肆採買,可以說除了房地產幾乎沒有什麼是這艘大鐵船不喜歡的。當然最喜歡的還是騾馬羊耕牛駱駝和人口以及一些生活用品。
崇禎元年冬天這天津衛已經有了大量從陝西跑來的難民——路引制度在明朝後期尤其是崇禎這一朝幾乎崩壞。陝西的地方官員今年都被高迎祥等農民軍殺了一批,誰還給人去開路引的。
崇禎和朝廷這次拿出這麼多銀子買澳洲的軍火,一是發現這些軍火價值還不錯。就是融化了鋼水也是不賠錢的。二是買了軍火後去陝西打農民軍。這一年下來,陝西造反各支農民軍裹挾了大量的人口號稱百萬大軍。流竄起來之後將這各地搶了一個乾乾淨淨——大戶人家不是跑進了西安等堅城之中,就是結寨自保。最後倒黴的還是底層百姓。
對這些吃不飽的百姓來說,只有三條路能走,第一,加入農民軍一起進入這以劫掠衛生不事生產的流寇——搶上幾次之後一旦上癮就沒人喜歡去生產了,這個是肯定的。
第二,遠離戰亂的陝西,去外地逃荒。逃荒這詞是中國獨有的,因為中國太大了領土包括各種地形亞寒帶溫帶熱帶,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受災。那些不能承受災害的人就要出門去逃荒。這一路上吃野菜剝樹皮要飯,只為了活下去做什麼都可以,大災之年人吃人就不叫個事。
第三就是死。總有些老弱病殘是跑不動的,連農民軍也不願意要的累贅,就只能死了。也有不願意逃荒的——這年代不是樹挪死人挪活,而是人離鄉賤,往往是在一家人吃掉最後的糧食後全部上吊自殺或集體跳入滾滾黃河。
被澳洲弄回來的這些還是幸運的,因為已經來過兩次,自從澳洲的大鐵船在天津港挺靠後。這裡不少人都知道了這船是帶著人去海外開荒種地的。名聲一旦打出去,這就攔不住了,家家戶戶的都開始從小船上登上澳洲人的大鐵船。
對這些移民,澳洲現在也有了相應的管理辦法——那就是老帶新。每次回航的時候各地的移民都帶上幾個。用同鄉人——這可是明朝最講究的四同兄弟之一。來接待這些新人,告訴他們船上的規矩以及新生活的展望——給澳洲人做滿三年之後分地。
在他們的嘴中,澳洲是個並不比明朝土地少的地方。可是人口還沒有天津衛多——幾十萬土著被無意中忽略了。在那的土地都是雜草橫生的荒地,只要肯花點力氣開荒就能種出東西來。
最關鍵的是。澳洲人是按人頭分地的所以最好一家人一起去,而且澳洲官府不收租子——農業稅這事對六十年代的國人已經完全沒有概念了——就那點產量收多少合適啊。還不如煉點鋼鐵吹玻璃燒水泥搞些剪刀差來得快呢。再說了。共和國不收農業稅但是還是收個人所得稅以及商稅的——大地主怎麼也跑不了。
彌兵衛在房間中用帶著油的棉籤輕輕擦拭著自己的冷鋼刀,現在武士鐵炮隊已經不是那個只裝備澳洲鐵炮的鐵炮隊了,除了火炮之外,所有自認為身手了得的武士都得到了一把澳洲人用合金打造的冷鋼刀。
其實這刀已經沒有必要像日本刀那樣保養了——可是新陰流出身有劍豪之稱的彌兵衛還是每天都很仔細的保養一次。自從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