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安。
李建成直接回到了皇宮,此時已是下午時分,天氣十分炎熱,李建成站在武德殿前等得滿頭大汗,這時,一名老宦官匆匆跑來,“太子殿下!”
老宦官氣喘吁吁跑近,行了一禮,“讓殿下久等了,聖上請殿下覲見。”
李建成擦一把額頭上的汗。快步向御書房走去,他似乎想到什麼,放慢了腳步,等宦官走上前,小聲問,“增兵之事,聖上已決定了嗎?”
宦官低聲道:“好像還沒有。”
李建成心中有數了,這件事父皇還是要聽他的意見。他又加快了腳步。
隋唐的皇帝和清朝皇帝不一樣,隋唐皇帝很難做到一言堂,他必須要聽取下面重臣的意見,甚至要費勁口舌說服相國支援他。否則內史省和門下省不蓋大印,皇帝連聖旨都傳不下去。
當然,皇帝也自有他的權力,若相國實在不肯妥協時。他就撤換相國,換一個聽話的相國。比如中唐時的李林甫和楊國忠。
到了晚唐,皇帝為了擴張皇權,不惜動用宦官來架空相權,結果自己反而成為宦官的傀儡,這話說起來就長了。先回到李淵。
此時李淵也在等待太子歸來,他之所以沒有立刻答應宇文士及增兵之事。就是因為他知道,要想再增兵,必須得到太子的支援,他很清楚軍隊中的派系結構。
作為皇帝,李淵並不反感這種勢力派系,而且他很支援這種派系的存在。這就是帝王之術的核心,對臣下分而化之。這樣臣子們就只有彼此間的傾軋,而無上進之心,自古以來,領導者無不諳熟此術。
當然,李淵也要守規則,既然是李建成的勢力,他就要徵得李建成本人的同意後,才能考慮增兵,而且這種話也不能明著說,只能遠遠近近兜圈子,說一些光面堂皇的理由,這就是政治,臺上的話永遠只是一種藉口,只能透過最後的結果來了解事情真相。
李建成走進御書房,深深施一禮,“兒臣參見父皇!”
李淵見他面板曬得頗為黝黑,便笑眯眯問:“去咸陽視察如何?”
“回稟父皇,現在正是農忙時刻,兒臣也和農人一起下田插秧,體驗農耕之苦,深有所獲。”
李淵聽兒子竟然和農人一起下田插秧,大感寬慰,便點點頭笑道:“皇兒能如此深入民間,體驗鄉人疾苦,朕深感欣慰,朕希望李氏宗室也能像皇兒一樣,多巡訪民間,不要高高在上,過幾天朕要和他們好好談一談。”
“父皇有此心,是大唐民眾之福!”
兩人說了幾句,李淵的話題便轉到了中原戰役上,他微微嘆口氣道:“現在中原大戰不利,長淵縣後勤重地被隋軍偷襲,主將史大奈被俘虜,孝恭那邊又遭遇尉氏縣慘敗,雖然這兩敗都未傷及根本,但士氣卻受到打擊,連朕都感到很沮喪,更不用說軍中將士,形勢對我們很不利啊!”
“那父皇怎麼打算,是決定撤軍回來,還是繼續打下去?”李建成小心翼翼問道。
李淵沉思片刻,“你二弟和孝恭都有撤軍的想法,但朕不想就這麼放棄,如果一仗不打,就這麼放棄,朕也覺得難以向國人交代,可是又沒有取勝的把握,你二弟的意思是,希望我們能適當增兵,兩三萬即可,皇兒覺得是否可行?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李建成思考了一路,早已胸有成竹,他不能說不增兵,如果秦王失敗,會因此把責任推給他。
但他也不能一口答應,那樣他的勢力就會由此削弱,最好的辦法就是軍隊撤回,可明擺著父皇不肯撤軍,那麼他也只能用一種變通的辦法。
“父皇,兒臣其實最擔心之事,就是楊元慶把我們唐軍主力都拖在中原戰場上,然後他用數萬精兵從關內直撲長安,那時長安空虛,我們該如何抵擋?”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