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然也只能是一幅感激涕零的模樣。
這都是不對外公開的召見。然而。張越自打從青州殺人回來還不曾有過正式任命。吏部負責選的官員倒是問過好幾回結果都是在尚書義那兒就被打了回來。於是乾脆就裝作沒這回事。既然如此如此。官員們瞧見張越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午
候見。少不的疑惑質疑。暗地裡的議論聲就不曾消停過。
所幸這種情形只是持續了三日。三日之後。當某些官員照例走過午門的時候沒有看見張越候見的身影。議論的風潮方才漸漸小了些。
只是誰都不知道。這天在文淵閣中。義夏原吉再加上楊榮金幼孜等幾個閣臣卻是分成了渭分明的派爭執不休。
“臣不同意開禁讓庶民下海。但對於國庫中多餘的香料番藥讓平民博買卻是贊成的。以胡椒蘇木作為折色不少官員根本用不了這許多。也是賣給民間百姓。與其如此。何妨就直截了當一些?平民利自然會稱頌皇上聖恩以後若有朝貢使再來庫房也有地方安他們帶來地貢物。”一向機敏多智地楊榮如是說。
金幼孜眉頭大皺。卻是反對的最激烈的一個:“太祖皇帝祖訓仍在。若是輕易開海禁。
天下人必定指責皇上為不忠不孝!商者滑若人人因逐利而去經商。
田地誰來種?賦稅正就是夏稅和秋糧。倘若因為區區商稅開禁。豈不是喪失了根本?讓那些奸商往來於西洋中。徒然讓番邦笑話我大明!再說。大宋重海商結果如何。國庫還不是空空!”
然而。和張越爭辯了整整三天的夏原吉卻態度大變:“和我朝相比。宋時農稅更輕。天下米價更賤三市舶司一年的收入兩百餘萬貫並非虛妄。至於說國庫空空。那是因為他們地邊患太多。最初是契丹。然後多了西夏和金。再後來還要應付蒙古。再者。宋時冗官乃是我朝地好幾倍。對於士大夫優給太多。所才會竭盡府庫。”
義的態度則是中庸一些:“國庫之物若是令平民博買多有不妥。但朝貢使入貢之前除去必要的貢物。其餘貨物不妨都由民間博買朝廷不再以瓷器絲綢交換。至於海禁可以一步步來。如今是許進不許出。不妨先由三地市舶司擇聲譽良好的商家開給引函。由其下海。待試行一年之後再觀後效。臣贊成張越說地一個道理。與其放任庶民偷偷出海逃避賦稅。還不由朝廷出面定一個章程讓他
遵守。”
倘若不是最後朱棣發話。文淵閣中閣臣和尚書的爭吵恐怕三天三夜也不會消停。看著爭執不下的兩撥人。棣並沒有發怒。反而很是滿意。只是口氣卻依舊嚴峻:“既然你們看法不一。如今朕只要你們把舊例全都找出來看。不但是本朝。前朝不能少。今日之事朕不希望聽到外間有所議論。你們先退下吧。”
雖說無論義夏原還是楊榮金幼孜都是飽讀詩書的人。但要把以往的舊例全都找出來。這談何容易?若是有《永樂大》在也就算了但《永樂大典》如今還在南京文淵閣。這史冊浩煙海。他們到哪裡去一條條查證?話雖如此。面面覷了一會。眾人人仍是齊齊答應一聲告退。一出仁壽宮。見夏原吉和義聯而去。金幼便不滿地看了一眼楊榮。
“勉仁。兩位尚書糊塗了。你麼也跟著一起糊塗?”
楊榮和金幼孜都是以才思敏捷聞名。甚至連朱棣北征時。往往也不忘帶上他們兩個文官。金幼能夠在鞍上寫就一篇絕妙好文。楊榮則擅長贊襄軍機。乃是北征的大力支持者。兩人平素少不了有些別苗頭的意思。此時聽金幼竟然直截了當說這樣的話。楊榮頓時眉頭一挑—
塗?我看是你糊塗。你們全家都糊塗!
“幼孜說兩位老尚書和我糊塗不打緊。但你可別忘了。若是皇上認為這是無稽之談。怎會召我等共議?再說了。皇上之前三天日日召見張越和夏尚書。莫非你以皇上就真的不曾仔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