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合在一起給朱影龍上了一個摺子,舉薦參將何有綱為這支鐵騎的主將,吳三桂和顏佩韋都積功授遊擊將軍的職位,協助何有綱統領這支鐵騎,朱影龍這才在奏摺上批了兩個字“同意”。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cmfu。,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第十卷:蓄力南征之第三章:談判交鋒(二)

鴻訓等談判官員一到寧遠,袁崇煥便派人通知皇太極 的專使已到,請他派過過來和談。 /

要求和談的是皇太極他自己,總不能人家使者已經到了,他自己卻毫無準備吧,於是命二貝勒阿敏和兩個漢臣,一個是胡貢明,另外一個叫高士俊,這兩人都是主張與明廷談判的漢臣,所以皇太極把他們安排做了阿敏的副手。

談判的第一天,雙方在禮節上沒有多大的衝突,頂多是阿敏在對待劉鴻訓等人在態度上有些傲慢了些。

後金雖然這次損失不小,但實力還在,雖然明軍取得了階段性的巨大的勝利,但卻失去了軍事重鎮錦州,還有個偽明朝廷的存在,國內很不平靜,皇太極可以與南京的明廷聯合起來,對抗朱影龍在北京的明朝政權,所以阿敏自然不把劉鴻訓等人放在眼裡,但和談是己方提出來 的,所以自禮節上還算做足了,劉鴻訓也知道目前的兩軍大態勢,雖然停戰,但摩擦不斷,雙方業已有上百人的傷亡,只是雙方都還保持克 制,這才等到了兩軍正式談判開始。

和談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戰爭是誰發動起來的,究竟是誰先挑起了戰爭,誰應該負挑起戰爭的責任,這本來是很明顯的一件事情,皇太極領軍閃電突襲了錦州,然後順著南下圍困寧遠,還妄圖攻佔山海關,戰爭分明是後金挑起的,但阿敏拒不承認。說戰爭是明軍挑起地,說明朝在錦州、大淩河一帶築城威脅了後金的安全,並且還一步一步的屯田蠶食他們的土地,他們這是在拿回屬於他們的土地和捍衛自己的安全,所以挑起戰爭的責任在明軍。

劉鴻訓據理力辯,提出開原、鐵嶺、撫順、瀋陽、遼陽等城都是明朝原來的疆域,皇太極地先祖還是世襲地建州都督,是明朝冊封地官 員。照這麼說。後金的政權根本就是大明朝的一個地方政權。一個國家何來威脅到自己地方上的安全,更本就無稽之談!

阿敏則認為劉鴻訓所說根本就是荒謬之言,如果算曆史,他們的祖先曾經統治著長江以北漢人的半壁江山,身為他們的後人,他們這麼做也是拿回祖先曾經擁有過地江山,這有什麼不對?

和談的第一條就陷入了僵局。確定是誰先挑起戰端,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幾行白紙黑字,更是為了下一步,是誰管誰要賠償,後金鐵了心要賠償,他當然不會承認是自己故意挑起戰端了,而朝廷給劉鴻訓的底線是,絕對不能吃虧。所以劉鴻訓就更加不可能把本來就不是己方的錯背到自己身上。談判席上,頓時吵的面紅耳赤,第一天談判就不歡而散。約定三日後再談,寧遠前線氣氛為之一緊。

雙方的談判特使都將第一天談判的結果上報給各自地主君,朱影龍接到劉鴻訓等人地奏摺,開啟一看就知道談判根本沒有任何進展,於是召集孫承宗、徐光啟等人連夜商議,眼下遼東不能再動刀兵了,熊兆從揚州給他傳來密摺,說南京的魏忠賢正在蠢蠢欲動,調兵遣將,意圖北上,熊兆手上雖然有四五萬兵馬,有點捉襟見肘,請求朝廷派一支軍隊南下支援。

“皇上,現在最大的分歧是誰該承擔挑起戰爭地責任,這個責任皇上和朝廷是絕對不能認的,這不僅僅是朝廷臉面和尊嚴的問題,這關係到天下人心向背,如果朝廷承認了是自己挑起戰端,百姓們會怎麼看,他們會認為朝廷不顧百姓死活,窮兵黷武,為了一個破地方,死了那麼多人,花了那麼多銀子,如果被人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