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1840年6月的英國對華侵略戰爭於1842年8月結束。戰爭的結果是: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南京條約》。這個條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條約,全部的十三條款中,條條都是英國的權利,句句都是中國的義務。中國從此開始走上了一條屈辱的半殖民化的艱難苦旅。這條路一走就是一百多年,直到1949年才告結束。
以幾十萬人的軍隊不敵渠渠幾千人的軍隊,這一結果明白無誤地告訴世界:中國落後了!
但是,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敗只是中華帝國落後的證明,人們想知道的是:曾經擁有“盛唐氣象”稱雄世界的中華帝國究竟從何時開始落後於世界?
中國直到十九世紀初仍沉浸在“乾隆盛世”的餘暉中,為何只過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中國就迅速走向了衰敗?
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了中華帝國的衰落?
2007年,中央電視臺一部名為《大國崛起》的政論片引起舉國關注。該片以十五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這九個先後崛起的國家為典型案例,分析近六百年來世界歷史興衰的軌跡,從中探索對中國發展有益的啟示。
沿著這一思路,對照世界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驚人的結論:中華帝國正是在這六百年中,逐步與世界拉開了差距。而這個差距並不是指綜合國力。事實上,無論是明朝前期,還是清朝前期,中華帝國的綜合國力都處在世界前列。這六百年中,中國與世界的差距最主要的體現在帝國的制度和思維上。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清朝中後期綜合國力的下降並使中國淪為西方列強的附庸。
中國和世界的時差開始於何時?讓我們翻開世界歷史,仔細搜尋。
1
十五世紀初,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葡萄牙幾乎參不多在同一時間將目光投向航海,但雙方探索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1415年。堪稱世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葡萄牙國王若奧一世的三王子亨利率兵襲擊了位於北非摩爾人的貿易重鎮休達。事先摩爾人並不知情,結果僅用了一天時間,休達就被攻陷,而葡萄牙人僅陣亡38人。後人把這一年看成是葡萄牙人同時也是歐洲人向外擴張的開端。
葡萄牙人之所以把向外擴張的第一站選擇在休達,有其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綜合考慮。
在歐洲很早就流傳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強大的基督教國,由約翰王統治,那裡有75個藩屬國家,生活繁榮而富足。飽受十字軍東征之苦的歐洲人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尋找終於認為傳說中的約翰王就是衣索比亞的皇帝,他們認為從非洲西海岸不遠的地方可以找到這位君主,如此便可以和約翰王聯合起來夾擊穆斯林。這是葡萄牙人在政治上的考慮;從經濟和軍事角度講,非洲也產有黃金和胡椒,利潤非常可觀;休達是當時摩爾人的西北大門,是穆斯林向基督教世界進攻的前哨陣地,既是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個貿易重鎮,佔領它既可以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又可以以此為立足點打擊肆虐的海盜。當時,連亨利自己也未曾料到,正是他的這一舉動,拉開了航海大發現的序幕。
第五章:中國和世界的時差(2)
實際上,透過水上打通戰略通道,和更廣闊的世界發生聯絡不只是歐洲人的想法。
公元1405年,比葡萄牙人早10年,中國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就派宦官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開始了下西洋的歷程。
中國人和歐洲人幾乎在同一時間段裡選擇了透過航海和更廣闊的世界發生聯絡,這種巧合真讓後來的人回味無窮。但是仔細比較,卻發現東西方的這兩種航海活動有著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