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化解誤解(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學習站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變化越來越明顯。那個小男孩變得開朗自信起來,學習也非常認真。他還把在學習站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其他小夥伴,逐漸地,更多的孩子對學習站產生了興趣。
然而,要徹底改變石嶺村的教育觀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些家長雖然看到了孩子的變化,但還是擔心孩子讀書耽誤幹活,家裡的收入會減少。
衛雨氳和林竹曉再次深入這些家庭,她們瞭解到村裡的農田因為缺乏科學的種植方法,產量一直不高。於是,她們邀請農業專家來村裡指導村民科學種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專家來到村裡後,教導村民如何選擇合適的種子、如何施肥澆水、如何防治病蟲害。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村裡的農田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村民們看到自家的收入增加了,同時孩子在學習站學習也沒有影響家庭的正常生活,開始逐漸改變對教育的看法。
就在這時,薛翠芳放假回到了自己的村莊。她聽說了石嶺村的情況後,主動要求來分享自己的經歷。
在石嶺村的小廣場上,薛翠芳站在村民們面前,講述自己如何從一個內向、幾乎失去學習機會的孩子,變成現在充滿希望、有著明確目標的中學生。
,!
她說:“叔叔阿姨們,我曾經也和你們一樣,覺得學習沒有用。但後來我才明白,學習可以讓我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能讓我幫助村裡的人。現在我們村發展得越來越好,都是因為有了教育,大家一定要給孩子們機會啊。”
薛翠芳的話深深打動了村民們的心,他們開始全力支援孩子到學習站學習。石嶺村的學習站也越辦越紅火,更多的孩子在這裡找到了夢想的種子。
隨著“鄉村希望之星”專案在更多經濟落後地區的成功推廣,衛雨氳和林竹曉發現,不同地區的教育資源需求也存在差異。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孩子們需要的不僅是基礎學科的輔導,還需要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教育。
於是,她們在這些地區的學習站增加了民族文化課程,邀請當地的藝人、學者來給孩子們傳授民族歌舞、傳統手工藝、歷史文化等知識。
在一個彝族聚居的村莊裡,學習站開設了彝族刺繡課程。村裡的彝族姑娘們紛紛來到學習站,跟著老藝人學習精美的刺繡技巧。這些姑娘們用靈巧的雙手,在繡布上繡出一幅幅色彩斑斕、充滿民族風情的圖案。孩子們在一旁觀看,眼中充滿了好奇和喜愛。
還有一個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學習站組織了馬頭琴演奏和蒙古摔跤的活動。孩子們在悠揚的馬頭琴聲中,感受著民族音樂的魅力;在蒙古摔跤的競技中,體會著民族精神的傳承。
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學習內容,也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當地的村民們對學習站的認可度更高了,他們把學習站視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場所。
然而,專案的不斷擴張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參與專案的志願者人數增多,如何確保志願者的素質和教學質量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提高志願者的素質,衛雨氳和林竹曉在全國範圍內招募了一批有教育經驗、富有愛心的教育工作者,成立了志願者培訓團隊。這個團隊為新加入的志願者制定了系統的培訓課程,包括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內容。
在一次志願者培訓會上,一位資深的教育專家對志願者們說:“我們來到這裡,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孩子們心中的希望之火。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星星,我們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去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光芒。”
經過培訓的志願者們懷著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專業的技能投入到各個學習站的工作中。他們中有一位叫小陳的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