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朝鮮西岸逃遁。”
相關評價
根據《近世帝國海軍史要》描述,此前,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在前一日,即7月24日下午離開主力艦隊,並計劃在7月25日清晨,在豐島海面與通報艦“八重山”艦及舊式巡洋艦“武藏”艦會合。但是並沒有如期發現上述二艦。在搜尋二艦的時候,約上午6時間許,發現了兩縷煙柱,即從牙山歸航的“濟遠”艦和“廣乙”艦。第一遊擊隊加大航速向二艦接近。 防護巡洋艦吉野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 巡洋艦“吉野”、“浪速”
、“秋津洲”。
平壤。8月1日,中日雙方正式宣戰。
中方認為日本不宣而戰,襲擊中國租用外輪,違反“國際法”。日方則以“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的報告,及為英國船長T。 R。 Galsworthy的證言為依據,指出日本對運載作戰人員的“高升”號及戰爭物資的“操江”艦的做法符合“戰時國際法”,即可以根據需要予以攔截、檢查、俘獲甚至擊沉。
關鍵分歧在於雙方對開戰問題的觀點不一致。中方認為,在沒有正式宣戰之前則不為開戰狀態,應遵循“國際法”中關於中立國船隻保護的規定。而日方認為,既然爆發軍事衝突,即適用“戰時國際法”,而且“高升”號運載的是交戰國的軍隊,屬於敵對行為,所以不應作為中立國船對待。
中方清政府希望借“‘高升’號事件”將英國拖入戰爭。而英國政府考慮自身利益,不希望韓國經由清廷之手,最終轉入當時實力強大的俄國手中,所以在朝野一度抗議聲後,轉而支援日方立場。此外,日方的公關也對英國輿論起了不小的影響。
豐島海戰的疑點不在於單純的“‘高升’號事件”。事實上,由於此次海戰是雙方承認的甲午戰爭開始的起點。那麼,究竟是哪一方先不宣而戰的成為了問題的關鍵。如果是中方清軍首先開炮,那麼即使之後日方對“高升”號、“操江”號的措施過當,中方的立場也難以穩固。而如果是日方首先開炮,那麼不但不宣而戰的責任在於日方,而且一系列事件被視為蓄謀也無可駁辯其可能性。如果責任在於日方,那麼即使對“高升”號的做法符合“戰時國際法”,也難以維繫其自身行為的正當性。
然而,由於沒有第三方的證言,所以也許永遠無法知道開戰的時刻事件發生的順序。只有新的證據出現,才可能真正瞭解這一系列悲劇的歷史真相。
相關爭論 聽語音
對於“濟遠”退出戰鬥的原因,至今仍有爭論,大概為以下幾種說法:誘敵深入。
濟遠吃水淺,而日艦吃水深,濟遠掛白旗而不停船,引起日軍指揮官猜疑,下令追擊,濟遠正在將吉野引入淺海之際,日艦擔心靠近海岸可能擱淺而撤離(吉野號吃水深,近海處海水淺)。而《航海日誌》的內容則是有人為推卸責任而杜撰的。
逃逸。
濟遠號管帶貪生怕死,因害怕不敵日艦而逃跑,掛白旗、日旗,希望日軍不再追擊。
非方伯謙指揮
濟遠被吉野擊中時,方伯謙已被震暈,有人代為指揮。
不過,現在只有等新的證據出現,才可能真正瞭解這一系列悲劇的歷史真相。
☆、第二十二章 豐島英雄的陌路
第二十二章 豐島_英雄的陌路
高升輪自認為是英國船,當它看見濟遠艦懸旗示警以後,並沒有返航,只是把船速放慢了,邊觀望,邊徐徐緩行,很快便被迎頭趕上的日艦秋津洲截住,秋津洲命令高升輪下碇,自己也在相距高升輪的四分之一哩處停下來,並將其側翼的火炮對準了高升輪高升輪上有從天津運往牙山增援的淮系精兵千二百名,裝備精良,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