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的發言都是要在第二天摘要見報的,但翻遍第二天所有的報紙,關於劉瑞旗的這個發言一個字也沒有登。其實劉瑞旗當時還不知道,新華社的記者與文匯報的記者都專門摘編了劉瑞旗的講話,新華社作為“國內動態清樣”、文匯報作為“內參”發表了。當時中央分管經濟的一位領導將刊登劉瑞旗講話的這份“內參”批給了勞動部的部長。部長又批給了該部綜合司司長。該司長專門派人到上海找劉瑞旗瞭解情況,並帶著他上北京向司長作了專門彙報。劉瑞旗精心作了準備,他結合正在經濟界議論紛紛、廣泛討論的“恆源祥現象”,特別提出:中國要走向世界、中國企業要走向世界市場,企業家只有身份沒有身價,而沒有身價的企業家是不可能真正把企業家推向市場的。
當然劉瑞旗的發言以及這兩份“內參”,以及“內參”在北京引起的反映,上海的市領導同樣十分關心。當時擔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的###專門作了批示,要市委研究室專門研究這個課題。###,這位目光敏銳、敢冒風險、敢擔肩胛並從黃浦區領導崗位上出來的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從此記住了這位還在黃浦區一個基層崗位上苦苦奮鬥的劉瑞旗!
1995年的秋天,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劉瑞旗認識了當時在中國婦女報華東記者站擔任站長的袁乃中。這位袁乃中對劉瑞旗今後的歲月給予了很大的幫助,現在兩個人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這一年深秋的一個下午,已過天命之年的袁乃中走進了恆源祥的大門,說是要找劉瑞旗,給他寫一篇文章。恆源祥公司辦公室的施佩芬接待了他,說是劉總不在,他隨中國紡織總會的代表團到南美的烏拉圭、阿根廷等國考察去了。袁乃中心中頗為懊惱,但卻聲色不露,與施佩芬聊了起來,旁敲側擊,掌握了不少關於劉瑞旗的材料。過了不久,袁乃中再一次來到恆源祥,劉瑞旗出訪還沒有回來。但說來也巧,正當袁乃中準備悻悻而歸的時候,劉瑞旗打來了越洋電話,劉瑞旗與施佩芬說了一會話後,施佩芬將電話遞給了袁乃中。袁乃中儘可能簡潔地說明來意,不料劉瑞旗一口回絕,講不要寫。袁乃中擱下話筒,心想你不讓我寫,我倒偏要寫一篇,反正材料都有了,而且題目也有了,就是《奇人劉瑞旗》。
其實袁乃中本人也是一個奇人,他的經歷可以寫一本書。
1970年袁乃中從上海師大中文系畢業便首先被安排到安徽縣城的南湖農場勞動,這是大名鼎鼎的李德生將軍指揮的第12軍的部隊農場,條件自然非常艱苦。然而袁乃中在這兒似乎什麼苦也沒吃到,到農場僅一個星期部隊來大學生連隊挑選宣傳幹部,真是百裡挑一,一千多人中僅選中袁乃中一人被安排到部隊政治處工作,主要負責當時盛行的樣板戲的宣傳。
也許是老天爺作為一種平衡,作為一種補償,正式分配時袁乃中卻去了安徽銅陵縣的鐘倉公社,在鍾倉中學當教師。銅陵鍾倉,位於長江之畔,離蘇東坡寫著名的《赤壁懷古》的地方不遠,“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大詩人李白,一生也多次涉足,並留下了不少詩篇。風景固然不錯,生活卻十分貧苦。袁乃中雖在鄉村做教師,也常抽調縣委宣傳部工作,一干就是10年。粉碎四人幫以後永珍更新,銅陵市恢復市委機關報,在全省招聘記者。這自然是一個機會,袁乃中平素自己喜歡寫寫弄弄,又愛攝影,照片拍得非常好。他欣然前往應聘,果然一蹴而就,當了記者。他從資料室裡剪報開始,籌建報社大樓,一直幹到銅陵日報的新聞部主任,工作勤奮,兢兢業業,然後被上級看中,調到銅陵市委宣傳部擔任新聞文化科科長。當時擔任銅陵市市長的叫張潤霞,48歲,東北工學院研究生畢業,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地級市女市長。袁乃中技癢難熬,就執筆寫了一篇數千字的長篇通訊《女市長的心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