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然也是知道一些的,未來女婿肯問,他自然也樂得一說。
結果這一說,王振宇連看信都忘記了。
地處湖南湘西武陵山脈雪峰山區的洪江,在重巒疊嶂的群山環抱中,雖屬彈丸之地,但在中國古代商業發展史上,卻曾是繁榮和輝煌的古湘商發源地,造就了一支強盛而活躍的洪江商幫。
洪江商幫,起始於chūn秋,成熟於唐末,繁盛於明清。
不過成功絕非偶然,天時地利人和都很重要。首先,洪江是“水上絲綢之路”這條黃金水道的咽喉要地,即從大西南成都,繞道chóng ;qìng酉陽,經秀山的酉水進入沅水,再南下貴州和雲南並延伸到緬甸和印度的水上西域商業大通道,洪江就在這條大通道的沅水至貴州的“瓶口”之地。非此,西南物資不能出口緬甸和印度等境外。此外,洪江還是“五龍匯聚”的陸路通道。“五龍”,就是五條陸路古道,其中,以湘黔古道為最。其可從洪江直通雲、貴邊陲,因此,洪江就被稱為聯通滇、黔、桂、鄂、蜀、滬、湘“七省通衢”的風水寶地。
這裡說個旁外話,所謂五龍,具體來說,就是五條古商道:
第一條古道,從大彎塘起,經新店至黔城(原龍標縣)。全長30公里,主要是泥土路,部分路段鋪有青石板,可延伸通貴州黔東南、昆明,直至緬甸、印度。
第二條古道,也從大彎塘起,經王家亭子、肖家、東嶽司、巖腳至會同縣城。全長60公里。也可延伸通黔東南、昆明,直至緬甸、印度。
第三條古道,從長寨起,經龍船塘、巖鷹界、涼山界、暴木隘、草寨,經茅塘至洞口,可延至寶慶、長沙、漢口。全長152。5公里,鋪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四條古道,從蘿蔔灣起,經沙灣至安江。全長30公里,鋪有部分青石板路。
第五條古道,從老街起,經凍青坪漁梁灣至黃矛、馬蹄坡、若水、團河到會同、靖州。
其次是人和,洪江商幫,在明末清初,就形成了“五府十八幫”,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在木材市場上,就獨佔鰲頭,其中的寶慶一幫,每年的貿易額便以百萬銀元計,隨後又將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漢口,並建起了專用碼頭——寶慶碼頭。道光末年(1848年左右),又在漢口建寶慶會館,在漢口與徽商的長達八年的寶慶碼頭爭奪商戰中,最終在曾國藩湘軍支援下取勝。由於商路北移,洪江商幫將中外貿易的轉口地轉移到上海、漢口,湖南因水路交通便捷,外國進口的棉紗棉布等商品,自漢口用民船運至長沙,再銷往湖南各地,湖南的大米、茶葉、鞭炮等農副產品、手工業品,又從長沙運漢口轉口出洋。長沙在清初就是全國著名的米市,長沙湘茶也是從漢口轉運,開啟銷往東南的通道,實行與浙鹽互貿,並從蘇浙沿海出口。因此,湖南商人在漢口很活躍,如劉麟郊、朱紫桂等茶商,都在漢口開設茶莊,併成為茶商鉅富。如今,漢口最著名的商業街漢正街,就是在當年寶慶碼頭的基礎上形成的,漢正街的絕大多數老市民,都是當年寶慶商人的後代。
至於這位朱志大,則真的是個人物,他的故事不光勵志,更是一段傳奇。值得一提的,和大多數洪江商幫成員一樣,朱志大也不是洪江人,甚至他都不是洪江人。
清太平軍在清咸豐三年(1853年)6月攻佔安徽安慶時,朱志大的母親就帶著三個兒子為躲“長毛”之亂,從皖南涇縣逃到湖南洪江。
母子四人,逃到洪江後,生活沒有著落,就靠販賣北方的一種油炸小吃“饊子”維持生活。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就將三個兒子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