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烏合之眾的首領,太宗皇帝亦在天極教中任職,自然也是……”

“冤枉,冤枉啊,皇上明鑑……臣絕無此意,絕無啊……”

王欽若嚇得膽魄俱喪,趴伏在地搗頭如蒜,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哀呼著。

這兩人真死會挑,居然在這要命的關頭拿這種事來構陷他!

寇準火上澆油,故意拉高聲線道:“不止呢,我朝眾多功勳元老都曾在天極教待過,王大人這下可是把他們都罵進來了。厲害,真是厲害,老臣粗略算算看究竟有多少——唔,威武郡王石守信、琅琊郡王王審琦、渤海郡王高懷德、河南郡王慕容延釗、隴西郡王李繼勳、濟陽郡王曹彬……啊,還有忠勇王和武陵王。”

“寇大人,你你你……你這是栽贓,這這這……這是斷章取義……”

王欽若還待辯解,猛見百官皆面色鐵青,忿忿然盯瞧著他,龍椅上的真宗亦臉有怒色,嚇得身子一抖,匍伏在地,用腦袋死命撞著金殿的地板。

“皇上,臣有罪……臣一時不慎,臣……臣……”

看見“主子”也一副要動怒的要的姿態,王欽若驚急交加,兩眼一翻,當堂暈死過去,壞事做絕,一輩子就知道挑撥離間的他,總算也嚐了回被人陷害的滋味。

這也難怪,真宗皇帝雖為聰明英悟之主卻對江湖中事一竅不通,給老謀深算的寇準、八賢王東一拉扯,西一帶,再把一大幫子開國元老給弄進來,還真以為王欽若一心遷都,言語中不慎辱及了太宗、太宗皇帝。

不慎?在這皇權至上的年代,不慎也是欺君大罪!

若非王欽若是他的潛邸舊臣,在他還是壽王時便在身邊殷勤侍奉,為人處事甚和他的脾胃,早已喚過殿前衛士把他推出紫宸殿斬首了。

“來人啊,把王大人送去偏殿,著太醫好生調製。”

倒底是仁慈之主,真宗皇帝雖然大怒但沒有不管王欽若的死活,簡單的處理完現場後,朝議繼續進行。

王欽若一走,主遷派實力大弱,馮拯沒有恩師支援,大氣不敢出一個,陳堯叟非是奸臣,只因文官出身,性格懦弱,加上想為家鄉盡點力這才立主遷都避禍,如今被呼延贊為國盡忠之義所感,加上主戰派不斷的分析敵我態勢,把契丹大軍說得一無是處,將天極軍、楊家軍盡往高處捧,這時候居然也想打了。

反倒是真宗皇帝激動了一陣後開始躊躇起來。

非是他膽小畏戰,怕了契丹,而是自古以來作為帝王御駕親征需要顧忌和考慮的東西實在太多。

依仗、車駕、行宮等等一大堆都不談,只為了保證皇上的安全,就至少有得四五萬兵馬長期就近守護,不能夠投入決戰,而且一旦兵敗後果無可估量!

漢高祖劉邦御駕親征,討伐匈奴,中伏被困白登山,若非陳平用計以金帛賄賂單于閼氏,哪來大漢四百年江山;後晉出帝石重貴貿然起兵爭討契丹,大將杜重威、張彥澤先後反叛,致使其兵敗被俘,後晉雖亡;甚至連他父皇、雄才大略的太宗皇帝挾平滅北漢之餘威,率五十萬大軍攻伐燕雲十六州,最後卻也落得個高梁河大敗,全仗葉知秋父母收留才能活著返回汴梁。

如今算上天極軍,大宋的兵力不過是十八萬,對方卻是整整一百萬虎狼之師,群臣再怎麼說得天花亂墜,事實也擺在那裡。——取勝的機率不會超過一層。

要他御駕親征去打一場幾乎必敗的仗,這……

真宗皇帝猶豫不覺,忽有內侍來報,天極教內衛總管荊嗣在殿外求見。

荊嗣曾為軍中大將,是太宗皇帝最信任的心腹衛率之一,昔年兵徵北漢,荊嗣引天極教一營之眾甘冒箭矢,強行登城,足貫雙箭,手中砲,折碎二齒,兀自死戰不退,太宗皇帝親口嘉許,封其為金甲天王,位比候爵,在天極教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