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生命的具體性和差異性。對於自由主義倫理來講,生活中的個人不是善與惡的範例,不是天庭秩序支配下的現世秩序中的臣民,而是自主的、依自己的價值偏好生活的具體個人。中止傳統的普遍性道德判斷,個體生存的血肉和經脈才浮現出來,小說的道德就是這個別人的血肉和經脈。 小說敘事中的個人並不是現實生活中的人,而是昆德拉所說的“想像的人物”。昆德拉看不起現實主義小說,模仿或寫實的小說其實是“假小說”,“真”小說都是想像的、虛構的,小說敘事中的人也是虛構的、想象的。自由主義倫理就像自由主義憲政一樣,是人的自為建構,而不是社會機體的自生德性。自由主義小說的敘事描繪的是自為性的個體存在、依自如道德生活的個人:不做“善與惡的範例”,不做歷史的“客觀規律的代表”。自由主義的小說敘事就是如此才成為新的倫理學的,昆德拉甚至說,人權(個人價值偏好的自由權利)在西方社會得以確立,基本上是近代西方小說的功績。 昆德拉肯定道德相對性中的沉醉是什麼意思?在道德相對性中沉醉不是說怎樣都可以,而是各人有自己的道德。褻道德之神、把道德之神逐出生活世界,並不等於無神論,而只意味著道德神的個人主體化或者私人化。 個人,即我思,取代作為一切之基礎的上帝;人可以繼續保持他的信仰,在教堂裡下跪,在床上祈禱,他的虔誠從此只屬於他的主觀世界。”(《遺囑》;8頁) 這段明確表述人義論自由主義倫理的話讓人覺得是從韋伯的書上抄下來的:個人有自己的生命基礎的上帝。各人都有自己的身體,每個人的身體想象不同,每個人的上帝想象自然不同。如果生活道德不是一個相對性世界,某一種道德理解成為絕對的道德神,對其他人來說,就出現了道德專制。褻瀆神聖不等於一無所信,吊銷道德歸罪不等於個體不再有信仰。不再信仰道德神,只是信仰轉移了信仰的物件:信仰我欲—我願的自然權利。昆德拉並不打算讓個體生命成為無根的飛蓬,個體倫理的根是系在個體自己的自然偏好上的。 舊約之神是道德之神,新約的上帝是超逾善惡、同樣照耀善惡的上帝。昆德拉是否想從舊約之神轉向新約的上帝呢?不!人義論自由主義的小說敘事並不宣示任何新的宗教,而“是想生活自己的信仰”。昆德拉把在相對性的狂歡節中沉醉提升為生存信念,打算推薦給下一個千年的人們,他的人義論的自由主義倫理就像是盧梭和尼采的人義論加在一起。 道德相對性的世界對抗的是道德的國家法庭——倫理國家的世界,具有社會法權的道德執法團體——比如黨組織、團組織——及其道德觀念系統。道德相對性的世界無異於一個道德無政府狀態——沒有道德法庭,大街上也沒有道德警察。道德的相對化就是個體的自我感性的絕對化,這種相對化後的絕對化——多元雜多的絕對化,才會抵消道德專制的絕對化。人義論自由主義小說的敘事總帶有個人的尖銳性,因為個體的自我感性的道德總是我的身體道德,每一個人都“想生活自己的信仰”。道德只是個體自主的感覺價值偏好,個體的我思、我欲、我願取代了道德法官的上帝的位置。相對性道德就是每一個體有自己的、只屬於自己的道德神,由我思、我欲、我願設立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