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按理說,連闔廬都要出兵楚國了,伍子胥沒有不答應的理由。那可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是他當時也同意孫武的提議,以等待更合適的機會。他們觀察到楚國內部執政者不和,而且一遇事情就互相推脫。針對這種情況,他們想出了一個很調皮的辦法,和楚軍玩起了躲迷藏。他們把吳軍分成三支,輪番襲擊楚國。楚軍被引出來之後,他們自己就躲起來。等楚軍氣惱地回去了,他們又開始出動。此為伍子胥的〃彼出則歸,彼歸則出〃的策略。楚軍被玩得團團轉,戰鬥力大為削弱。這樣的戰術,簡直就是惡作劇。一般惡搞的人,都能從惡搞中得到快樂。旁觀的人也如是。看著楚國的傻樣,吳國的君臣笑成了一團。
第三部分 第67節:伍子胥:亦怨毒,亦隱忍(5)
離最初想要攻打郢都已經過了五年了。吳王笑夠了,便問小伍和小孫:〃我們是不是可以攻打郢都了呀?〃小伍和小孫說:〃當然可以,只是我們如果能聯合唐國和蔡國一起作戰,勝算的把握就更大些。因為聽說楚國的將軍囊瓦很貪財,曾與唐、蔡兩國結怨。若說攻打楚國,唐、蔡兩國一定會幫我們出兵的。〃吳王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和唐、蔡兩國商量好了,便出動全部的軍隊,加上唐、蔡兩國的援兵,氣勢洶洶地向楚國殺將過去。楚國於漢水兩岸迎戰。兩軍對壘,兵戎相見,於一片刀光與血影之中,郢都瀕於失守。
都城保不住,楚昭王最終連同家室夾著尾巴逃了。他們渡過漢水,找了一個地方露宿。誰知當晚便遇到了強盜。昭王差點被殺了,幸而一個隨從及時護駕,撲在了昭王身上,替他擋了一刀。昭王毫髮未傷,倒是苦了那隨從,因肩部受重傷而昏迷不醒。昭王一行於是在慌亂之中逃到了鄖國。鄖國的公子想要殺他,他便又逃到了隨國。誰叫昭王以前常滅人之國,奪人之地呢。一個四處結仇的人,一旦落難,就可憐了。
吳兵跟隨而來,包圍了隨地,要求隨人交出楚昭王。隨人還真迷信,就這事還得算一卦。結果卦上說交出昭王是不吉利的,他們便拒絕了吳軍的請求,將昭王藏了起來。吳軍也就作罷,反正他們要的是郢都,而不是昭王。就他那龜孫子,還怕他有東山再起的時候?吳軍想通了,便集中火力攻打郢都,結果一舉攻破。
子胥畢竟有私怨,容不得昭王還活在世間,便四處尋找,欲殺之而後快。然而多時未果,他便把怨氣撒在了已經死去的平王身上。你昭王藏得沒蹤影,可是你老爸的屍體總逃不掉吧?便跑去挖掘楚平王的墳墓。要知道在中國,人們一直以來視掘墳盜墓為大逆不道,是要處酷刑的。子胥則顧不了這麼多,他挖出了楚平王的屍體,還鞭打了三百下。
子胥原來在楚國有一個好友,名叫申包胥。很可惜因為命運的不同,二人的理想背道而馳。一個發誓要讓楚國滅亡,一個賭咒要使楚國存在下去。從他們個人的立場上來看,他們倆都是對的。走到這一步,只能怨天意弄人。申包胥得知好友鞭屍,便派人去說:〃你這樣做也太過分了,簡直是喪心病狂!〃子胥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那時他的神經絕對正常,就算派醫生去鑑定也是不怕的。他還告訴申包胥,對世界絕望的人,往往採取倒行逆施的方法。
子胥總算報了仇,十七年的擔子終於卸了下來。然而申包胥又讓他倒吸了一口冷氣。
第四節君子不敵小人
申包胥也是個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不愧為子胥的朋友。從他身上,可以看出古代臣子的忠君觀念是多麼強烈。他連友情都可以不顧,專與子胥對著幹,也算是有他的原則。吳軍攻入郢都以後,他便跑到秦國去求援。他對秦哀公說:〃吳國就像大野豬、大長蛇。他們要把鄰國一個一個吞滅。我們國家遭了秧,你們也將不得安寧。請出兵幫助我們吧,如果我們得到保護,一定會世世代代作牛作馬來服侍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