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慮到明軍經常性的出現一些特別經典的錯誤,哪怕那些名將和名帥都不例外,宋慶特意守在孫承宗身邊,就怕哪個昏頭將軍出些古怪的主意,孫承宗迷迷瞪瞪再答應了,那可就把大好形勢全葬送了。
不知是自己的勤奮所致,還是老天爺在這個時空中真的站到了大明一邊,反正宋慶所擔憂的事情並沒有出現,連續幾天明軍都沒什麼太大動靜,只是不斷派出夜不收,到附近的地區晃盪,跟後金方面的同行互相比劃一下。
夜不收或者探馬其實就是偵察兵,都是武藝非常高強,人也非常機警的兵王,交手自然是非常精彩的,連續鬥了幾日之後,雙方都有死傷,但人數全都控制在一百人之內,也算是波瀾不驚的進行著。
直到九月十一這天早上,後金那邊戰鼓敲得出奇的響亮,大隊人馬也全部都動員起來,明軍這邊自然也不例外,最近幾日大家其實都在判斷決戰的時刻,也得出來了準確結論,應該就是在這幾天。同時把各項應對措施都制定出來,只等著對方前來進攻,然後一勞永逸的解決掉這次戰事,如今對面果然開始進攻。明軍當然知道該如何去做,也迅速行動起來。
作為金箍棒一般改變戰局的存在,宋慶沒有被排在前面,孫承宗如今對他非常倚重,也知道這是把鋒銳的鋼刀,一定要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如今戰事剛剛開啟,倒是不急著用他,等到戰事陷入膠著時候再上不遲。
前鋒方面。明軍是吳三桂,後金方面是阿巴泰,奴兒哈赤的七兒子,莽古爾泰的五弟,皇太極和多鐸、德格類等人的七哥,也是皇太極挺不喜歡的傢伙,主要原因是皇太極即位的時候,沒給他封和碩貝勒,導致阿巴泰懷恨在心,一直以來都是出工不出力。甚至沒事給大汗找找茬的型別,因此在後金政權中混的自然也就不怎麼地,旗主更是沒他的份。
這次大戰,阿巴泰一直都沒怎麼獨自領兵出戰,皇太極根本不喜歡他,自然不會給他建功立業的好機會,現在不一樣了,之前覺得事情輕而易舉,出戰都會獲得功勞。如今戰場的局面大變。最先出戰的肯定會遭受明軍強烈打擊,阿巴泰自然就成了很好的人選。這位七貝勒自己也知道這些貓膩,卻沒有什麼辦法,這是他唯一的機會。必須要抓住才行。
後金雖說已經勉強脫離了蠻夷生活,但依然是那種半奴隸制的政權,對於強者的尊重是與生俱來的,皇太極如今剛剛即位不久,而且也不是什麼長子之類,很多兄弟都不大服氣,草原民族或者漁獵民族對於汗位的爭奪非常殘酷,也沒人覺得有什麼大逆不道,因此表現出自己的勇猛,來贏得族人的尊重,成為了每一個有野心貝勒的目標,這才是阿巴泰的動力所在。
領著三千兵馬出陣,七貝勒阿巴泰意氣風發,他今年雖然已經四十二歲,可年輕時候的勇猛,甚至可以說是野蠻並沒有衰退,他出身奴兒哈赤的偏房,生母是側妃伊爾根覺羅氏,跟皇太極完全是兩個極端,以至於一生命運坎坷,拋去些民族情感不算的話,這人其實挺倒黴的,因為出身的問題,導致一生戰功沒能得到很好的獎勵,甚至還在有意被壓制。
阿巴泰所屬正藍旗,如今皇太極被宋慶幾次擊敗,本旗旗主莽古爾泰敗的更是悽慘,多鐸那個心高氣傲的小傢伙,更是連大腿都被人扎傷,若是自己在這次大戰中能夠擊敗宋慶,想必族中那些老人也不會坐視,總會給自己爭取些利益了。
對面的吳三桂也在心中不斷給自己打氣,自從跟宋慶結拜成兄弟之後,這位關寧軍中有名的白馬銀槍從來都很奮進,因為那個結義四弟在京城的功勞太過顯赫,兩人年歲幾乎相差無幾,吳三桂不想被結拜兄弟比下去,因此回到遼東之後,一直都在整備麾下兵馬,他在京城時候見過狗營操練,心中深以為然,也在逐漸學著模仿一些,想要練出一支強兵。
當然,宋慶那法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