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們非常擔心的問題終於出現了。
其實對於協約國集團按兵不動的做法,李寧宇也感到很奇怪,心想這些人是不是有病,難道看著德國繼續做大,但隨著一段時間的過去,以及歐洲戰場上的各種變化,再加上各方面的情報匯總,李寧宇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怕自己兩敗俱傷消滅了法西斯集團,到時候遠東軍團一家獨大。
第五八三章:新版二戰(四)
對於協約國集團有這樣的想法,李寧宇一點也不感到意外,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想法,那才奇怪呢,只是如今的遠東集團,想要一家獨大,還需要他們的權衡利弊嗎?
所以在分析出協約國集團的擔憂以後,李寧宇決定了兵分兩路,他親率第一兵團前往西線法國,但不是去和德國血拼,只是為了打通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的陸地通道,這樣不至於荷蘭等國被德軍攻陷。
而第二兵團在張大虎和白玉林的指揮下,困住義大利軍隊,採取步步蠶食,等待一次最好的時機,在進行一次大決戰。
在確定了遠東軍團的實際部署以後,英美當局又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會議,這次算是決定在歐洲大陸實施全面大登陸,直接確定了開闢第二個歐洲戰場的計劃,英美聯軍指揮部,也立即開始制定諾曼底登陸計劃,在確定了登陸地點以後,根據歷次登陸作戰的經驗教訓,找出了諾曼底登陸地點具備的三個條件。
第一點自然是從英國軍用機場起飛的戰鬥機,能部署的作戰半徑,第二點就是航渡距離要儘可能的短,第三附近要有大型港口,剛開始,按照以此條件衡量,有三處地區較為合適,分別是康坦丁半島、加萊和諾曼底三處。
可是再進一步的比較,康坦丁半島地形狹窄,不便於展開陸地大部隊,所以最先被否決了,而加萊和諾曼底各有利弊,加萊的優點是距英國最最近,僅僅33公里,而且靠近德國的本土,不過缺點是德軍在此防禦力量最強,守軍都是精銳的陸軍部隊,工事完備堅固,並且附近無大型港口,也缺乏內陸的交通線,不利於英美聯軍在登陸後,進行縱深線的發展。
而諾曼底雖然距離英國本土較遠,但優點一是德軍在這裡的防禦較弱,二是那裡的地形開闊,可同時展開30個師,三是距法國北部最大港口瑟堡僅只有80公里,所以在幾經權衡比較,英美聯軍選擇了諾曼底,於是開始制定具體的登陸計劃,以“霸王”為作戰方案的主要代號,以“海王”為相關海軍行動的代號。
英美聯軍的初步計劃,以3個陸軍師在卡朗坦至卡昂之間32公里寬的三個灘頭進行登陸,然後分別在奧馬哈、朱諾灘頭,同時空降12個步兵旅,作為第二梯隊,計劃用8個師,在兩週內佔領法國瑟堡港口。
可是英美聯軍知道,整個計劃中最大的難題就是瑟堡港口,以及在佔領瑟堡港口以前,如何解決陸軍部隊的後勤補給,要知道諾曼底在五、六月期間,多為大風大lang的天氣,光靠登陸灘頭是根本無法保證後勤供應,所以這點似乎成為無法克服的困難,不過就在英美聯軍束手無策的時候,一位英國海軍代表少將休斯,在會議中半開玩笑的說道:“既然那裡沒有天然的港口,我們就自己造一個人工港口!”。
而於是他的隨口建議,解決了聯軍面對的問題,並且當時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良策,所以獲得批准。
於是在隨後的英美蘇德黑蘭會議中,聯軍確定發動這次“霸王”行動,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還被任命為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就任後,立即閱讀了摩根的登陸計劃,但是卻認為突擊正面太過於狹窄,在最初攻擊中,缺乏足夠的突擊力量,就提出了他自己的修改意見,要求把登陸正面擴大到80公里,而第一梯隊由3個師增加到5個師,登陸灘頭也從2個增加到5個,空降兵從12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