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沒錯,豫州得那些世家大族先是支援袁術。後來見到袁術不行了,有轉而支援袁紹,這種人對於漢獻帝而言地(的)確是其心可誅。
所以面對雙方的意見漢獻帝極為猶豫,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王子服的確是個人才。一見漢獻帝猶豫不決,便知道自己的提議難以透過,馬上隨機應變提出了第二個方案:讓張繡地叔父張濟出任豫州刺史。這個提議極為合理,首先張濟是張繡的叔父。對朝廷方面絕無二心。所以太史慈反對豫州世家大族出任豫州刺史的理由在張濟的身上不適用,其次,張濟現在就在葛坡,不必勞師動眾地遷移,有近水樓臺先得月之便。
這個主意一提出來,漢獻帝馬上出口應承。
看著漢獻帝的樣子,太史慈就知道漢獻帝果然想要拉攏張繡和賈詡。而讓張濟出任豫州刺史就是拉攏張繡的一個絕好手段。太史慈當然出言反對了,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太史慈必須要做出這種姿態。
首先就是自己關於漢中的戰略問題,按照自己的打算是希望張濟大軍開到盧氏城為要從側翼進攻漢中的沮授大軍做後援。
不過王子服的提議倒是令太史慈心中一動,若是令張濟出任豫州刺史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以為如此一來正好可以實現自己要剷除長安異己勢力的打算。對於太史慈來說,現在最大的難題是在長安分不清敵我,除了王子服等人之外,其他人見到自己都是笑臉相迎,但是心裡面打的什麼主意就沒有人知道,王子服他們在暗中肯定還有其他的黨羽,但問題是自己初來乍到,對長安的局勢並不十分了解,所以應付起來分外吃力。更弄得自己做起事開瞻前顧後。故此,太史慈才會要張繡這在長安勢力中看似中立實則已經成為自己心腹的人接受漢獻帝的示好,慢慢的*向漢獻帝,藉機弄清楚在長安反對自己勢力的真實情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太史慈在前一段時間已經故意的冷落張繡和賈詡,在他們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太史慈便以大司空的名義命令張繡和賈詡回到沈嶺前線,不得耽擱,兩人出城的時候更是沒有去相送,給人造成了太史慈並不喜歡張繡的假象。太史慈知道,自己這麼做肯定會給某些有心人一種錯覺,自己出(初)來長安的時候,曾經當著漢獻帝的面大讚張繡和賈詡兩人,說他們兩人乃是國家的棟樑。是大大的忠臣,並且還親自跑到前線去為兩人頒佈下漢獻帝對兩人的封賞,顯然是做出了拉攏兩人的姿態。誰知道黨太史慈回到長安的時候,太史慈與兩人之間簡直形同陌路,沒有人知道這其中發什麼了什麼事情,但是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那既是說太史慈跑到沈嶺前線討好兩人,卻是熱臉貼了個冷屁股,張繡和賈斞兩人對太史慈並不買賬,所以太史慈在回到京城之後便伺機報復,讓兩人馬上去沈嶺前線去,更一不相送作為自己的態度
如此一來,在外人看來。還以為在長安太史慈並不佔有絕對的優勢呢,控制在漢獻帝手中西園八校尉在降生張繡的西涼軍,從軍隊人數上來講並不比太史慈差多少。從漢獻帝的角度考慮,只要吧張繡和賈斞拉到手中,在長安城中,自己就有了和太史慈一腳雄長的資本這麼一來,就可令王子服等人大膽而且心甘情願地去接觸張秀和賈詡。而自己也有了把反對自己的勢力一網打盡的機會。畢竟,要大開殺戒總得有個理由吧。
不過自己還在擔心這麼做斧鑿氣太重,生怕被計謀之士看破。
現在倒好,他們居然會提議要張濟出任豫州刺史,那自己當然要大力反對了,而且反對地越激烈越好。否則怎能令他們想念張秀和自己水火不相容的假象?太史慈反對的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