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資產階級同為自僱者,也不僱用家庭成員以外的勞工,但屬於農業部門者。Ⅳ�勞工階級:為受僱員但不屬於上述新中產階層中的管理白領或專業白領的人。臺灣中產階層的人口特徵

除了客觀的階級分類已如上述之外,也發現不論是哪一個階級的成員在主觀認知上有相當高程度的階級區分感,亦即認為臺灣社會有不同階級的區別存在事實。大都各自建構自己的階級歸屬,認為自己是屬於某一個階級而與其他不同。在臺北更可以看出,各個階級的人都感到不同階級之間有著利益的衝突和矛盾,其中以新中產階層對這種階級利益的矛盾抱持最敏感的反應。以下是八項對臺灣中產階層的重要社會人口特徵的勾勒:

1�中產階層相當程度集中在私人和民間部門。其中舊中產階層(小僱主)顧名思義,全部都在私人部門從事工商活動,而3/4以上的新中產階層也都是受僱於私人部門,約只有1/4是在公家部門。

2�中產階層的男女性別比例,大約是在7∶3之譜,其中新中產階層的女性所佔比例要比舊中產階層高些,尤其明顯的是女性專業白領所佔的相對重要位置。

3�臺灣的中產階層,尤其是新中產階層,較傾向於比資本家和小資產階級年輕。新中產平均又比舊中產年輕些,而專業白領有比經理白領年輕化的趨勢。

4�臺灣的新中產階層平均教育程度比舊中產階層高。整體而言,中產階層又比其他階級的教育水準高,新中產階層尤然。

5�臺灣的不同族群在中產階層的分佈上,以外省人最高(37%),再其次是本省閩南人(33�6%),再其次是本省客家(31�3%),三者的差距並不大。但在新舊中產階層之間,族群的差異就明顯得多,本省的閩客在小僱主的比例上就高於外省人(分別為9�7%、7�1%和3�9%),而外省人在新中產階層的比例上,則明顯高於本省人(分別為21�4%、14�1%和13�2%)。

6�臺灣的新中產階層在所謂“後工業服務業”(如運輸、金融、保險、工商服務等)中的比例居多,其次才是工業部門,但是舊中產階層(小僱主)在各產業部門的比例,則以傳統的商業為最多。整體來說,中產階層都以從事有關行政管理、專業、技術、文書和服務等白領職業為主流。

7�一般說來,臺灣的中產階層全家的年收入比上(資本家)不足,比下(如勞工、小農)有餘。其中,舊中產階層雖然比新中產階層有較高比例屬於最高收入的家庭(如年收入在150萬臺幣以上者,新舊中產階層的比例分別為6�8%和14�2%),但若以100萬以上為劃分標準,那麼新舊中產階層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分別為26%和26�9%)。

而重要的差異出現在新中產階層內部的管理白領和專業白領;年收入在100萬以上者,管理白領有31�8%,而專業白領只有18�2%。不過,管理白領中擁有150萬收入的只有9�8%,還是低於舊中產階層的14�2%甚多。在臺北,上述的普遍差異模式也已出現,只是新舊中產階層在年所得100萬以上的比例增加(主要在100萬~150萬之間的比例提高甚多),而且管理白領和專業白領的所得差距也隨著明顯拉大。

8�在臺灣的新舊中產階層擁有自己房子的比例,分別是78�2%和86�4%,新中產階層的“有房屋”比例顯然比舊中產階層低,其中,又以專業白領的“無房產”比例最高,達29�1%,甚至比勞工階級還低。綜合以上的描述可進一步再簡要勾勒出當前臺灣中產階層的影象:此新興階層以男性為主,年齡在40~50歲左右,擁有較高的教育水準,以從事私人部門的後工業服務業為職業主流,以都市為其安身立命的社會空間,並享有中上的所得水準,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