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清明祭(第1/2頁)
章節報錯
《唐詩宋詞漫話》
莫春炳,一位紮根於廣西欽州鄉村的智者,以四季變換與鄉土人情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反映鄉村風貌的優美詩歌。他不僅熱衷於文學創作,還精研風水易道,將古老智慧應用於鄉村規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透過微信“位置”搜尋“莫大哥”,即可深入瞭解這位鄉土詩人及其作品,體驗一段心靈之旅,感受鄉村的純真與詩意。莫春炳的作品如同清泉,滋養人心,引導我們在都市喧囂之餘,重拾內心的平靜與自然的聯絡——
第二百十五章:清明祭
《清明祭》
莫春炳
寫於甲辰年清明吉旦
梨花若雪徒悲傷,
霧雨如煙思念長。
紫燕低飛日西斜,
孤鶴聲泣夜未央。
紙錢蠟燭傳敬意,
牲儀酒禮土承香。
青山常存忠孝骨,
世上銘記堯舜章。
……
賞析
莫春炳的《清明祭》以哀而不傷、深邃含蓄的手法,深情地描繪了清明時節特有的哀思之情,透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刻畫,寄託了對逝去親人的深切緬懷與追思。
開篇“梨花若雪徒悲傷,霧雨如煙思念長”,藉助潔白的梨花與朦朧的霧雨,營造出一種憂鬱悲涼的氛圍,梨花似雪,喻示純潔無瑕;霧雨如煙,象徵綿延不絕的哀思,兩者相互映襯,強化了悼念的意境。
接著,“紫燕低飛日西斜,孤鶴聲泣夜未央”,透過描寫黃昏時分的悽美畫面——紫燕低翔、孤鶴悲鳴,加深了孤獨與寂寞的感覺,似乎連自然界也沉浸在悲傷之中,渲染了清明祭掃時沉重的心情。
“紙錢蠟燭傳敬意,牲儀酒禮土承香”,展現了祭祀儀式的莊重與虔誠,紙錢燃燒,蠟燭搖曳,傳遞著生者對亡者的尊敬與哀悼,而豐盛的祭品則寄託了人們的美好祝願,期望祖先能夠享用這份心意,感受到後代的懷念。
末句“青山常存忠孝骨,世上銘記堯舜章”,表達了對先人的崇高敬仰,認為忠孝之德與天地同壽,就如同巍峨的青山一樣永恆,激勵世人銘記古聖先賢的美德,代代相傳。
整首詩不僅展現了清明節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傳達了對生死、親情、忠誠與孝順的深刻思考。在哀傷與懷念中,亦不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鼓勵人們在追憶過往的同時,更要珍惜眼前,延續先輩的精神,為社會做出貢獻,使忠孝美德永遠流傳。
莫春炳先生以其清明祭之作,不僅是一次個人情感的深情傾訴,更是一部生動的文化史詩,它跨越時空,深植於中華文明的土壤之中。在這部作品中,他巧妙地編織了自然與人文的雙重交響曲,將個體的情感共鳴昇華至全人類共通的體驗,揭示了生命本質的尊貴與家庭紐帶的恆久力量。
他透過對清明時節獨特景緻的細膩描繪,喚起了讀者內心最溫柔的部分,使之沉醉於那一份難以言說卻又普遍存在的哀思之中。同時,這種哀而不傷的表現手法,恰如一縷輕風拂過心田,讓人在感慨生死無常之際,亦能體悟到生命的堅韌與寶貴,激發出對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尤為重要的是,莫春炳先生的作品貫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即對生命的敬畏與對家庭倫理的尊重。他筆下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無不滲透著儒家思想中“仁愛”、“孝悌”的精髓,呼籲後人在緬懷先人的同時,也應當踐行這些亙古不變的道德準則,維繫血緣間的溫情與社會責任,使家族乃至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此外,《清明祭》還承載了教育的意義,它啟示年輕一代不僅要銘記歷史,學習先人的智慧與勇氣,還要在新時代背景下繼續發揚光大,使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