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裡,“冬至大如年”的觀念突顯了這一節氣的重大意義。白雞村冬至慶典的熱鬧場面,與春節氛圍相仿,集家庭聚餐、祭祖和祈福於一體,深藏著對先輩的緬懷與對未來的期盼。道易學大咖莫春炳(微信-位置-搜尋-莫大哥/莫春炳可查詢地址),以其敏銳洞察與詩意表達,記錄鄉村點滴,助力文化傳承,加強了白雞村莊的文化紐帶。冬至,不只是自然界轉折點,更是美好生活願景與文化精髓的承載體——

《冬至》

——《莫聽穿林打葉聲》偶得

莫春炳

隆冬暮歲日斜西,

寒夜未央月影齊。

小雪時短南牆暗,

大雪更長北嶺低。

律鍾輪迴初陽到,

節令剝復至序歸。

荔樹挺秀蕊欲出,

柳絮舒展草待葳。

注:莫春炳作於2024 年 12 月 20 日

……

賞析

《冬至》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交融之美

莫春炳先生所著的《冬至》,與宋代文學巨匠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表面上看似各自描繪的是不同時代的自然景觀,實則兩者之間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生命哲學的探求。這兩部作品雖然跨越數個世紀,但在精神層面上,它們如同兩條平行線,在某一點奇蹟般交匯,映照出彼此,共同編織出了一幅富含哲理、情感與美學的壯麗圖卷。

《冬至》透過細膩的筆觸勾勒了冬日的寧靜與祥和,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季節變換的感慨,以及對生命力頑強不息的讚美。“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定風波》則以其豁達的情懷展示了面對風雨人生的超然態度。兩位作者都在各自的篇章中藉由自然現象,表達了對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對現實世界的沉思。他們以不同方式闡述了自然與人類關係的本質,以及如何在這個紛擾世界中尋得內心的平靜與自由。

從《冬至》到《定風波》,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古典文學中那股穿越時空的力量,那是對人性深處共鳴的探尋,是對文化精粹的承繼與發揚。這些作品超越了文字本身,成為了溝透過去與現在、連線不同心靈的橋樑。它們教導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永不褪色,而對於自然的敬畏與愛護,始終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細膩描繪:自然之景與心境變遷

《冬至》以“隆冬暮歲日斜西,寒夜未央月影齊”為,將讀者引入一個冬日傍晚的世界。此時,太陽已開始向西方緩緩落下,月亮剛剛升起,天地間瀰漫著淡淡的寒氣,給人一種幽靜而神秘的感覺。隨著“小雪時短南牆暗,大雪更長北嶺低”的細緻描繪,讀者可以想象到南方的牆壁被輕微的雪花點綴,北方的山巒則被厚重的大雪覆蓋,似乎連綿不斷的山脈都被壓低了幾分,顯現出冬季特有的壯觀景象。這種景緻與“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畫面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在蘇軾的筆下,即便是風雨交加,他也能心無旁騖,悠然自在地漫步其中,展現了一種對自然風雨的泰然處之與超然態度。

哲學思考:四季更迭與人生觀

《冬至》中的“律鍾輪迴初陽到,節令剝復至序歸”不僅描述了自然界的規律性變化,更寓言般地點出了生命和時間的迴圈往復。每一季都有其獨特的作用與使命,就如同每個人生階段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在此基礎上,“荔樹挺秀蕊欲出,柳絮舒展草待葳”進一步展現了大自然中蘊藏的生命力,即便在嚴冬之中,也有著頑強的生長意志。這些自然景象與《定風波》中蘇軾“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