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

——憶改革開放

丙叔佩史

熒屏初綻映九州,

新聞聯播啟新猷。

銀幕顯赫風雲變,

家家戶戶聚睛眸。

舉國同聲聽天下,

中外要聞入耳流。

紀實弘揚正能量,

民心所向匯潮流。

賞析

《新聞聯播》—— 改革開放的記憶長卷

1978年1月1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猶如一縷晨曦,穿越時空的厚重簾幕,將萬千變化的世界呈現在中國每一寸土地之上。熒屏綻放的那一刻,不僅是科技突破的標誌,更是思想解放的號角。它宣告著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一場深刻變革的序幕正在徐徐拉開。

“新聞聯播啟新猷”,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了無限深意。隨著節目落地生根,千家萬戶的客廳裡多了一份期待的目光。銀幕上的影像流轉,變幻莫測,象徵著國家的發展脈絡與世界的廣闊舞臺交織在一起。家家戶戶聚精會神,凝視螢幕中的每一幀影象,彷彿連通著每一份希望與夢想。

“銀幕顯赫風雲變”,歲月如歌,四十年光陰彈指一揮間,《新聞聯播》見證了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忠實記錄了中國從閉關鎖國走向對外開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在電視熒屏上,人們看到了香港迴歸的歷史性瞬間,奧運聖火照亮北京夜空的壯麗景象,嫦娥奔月、北斗導航等科技成就帶來的驕傲與榮耀……這一切都深深烙印在億萬國人的心中。

“舉國同聲聽天下”,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聯播》不僅僅是個旁觀者,它更是連線全球的紐帶。節目中,無論是遠方戰火紛飛的訊息,還是鄰邦喜慶佳音,都被一一收錄,讓國人能夠跨越地理界限,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在這個多元交融的世界裡,《新聞聯播》扮演著溝通中外的角色,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樑。

“紀實弘揚正能量”,在這漫長的歷史軌跡中,節目始終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講述那些溫暖人心的故事,傳播正能量的聲音。它曾是抗震救災前線的堅強後盾,是抗洪搶險中的一束光明,是抗擊非典疫情時的堅強信念。在一次次危機面前,《新聞聯播》總能挺身而出,用真實的畫面和有力的話語鼓舞士氣,凝聚民心,展現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脊樑精神。

歷經風雨,《新聞聯播》已然成為國人心中最堅實的支柱,它見證了一段段輝煌歷程,書寫了一篇篇動人篇章。在時間的長河中,《新聞聯播》不僅是資訊傳遞的載體,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陪伴著國家走過了艱難險阻,見證了人民生活的巨大飛躍,鑄就了不朽的時代豐碑。

如今,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回首,我們不難發現,《新聞聯播》已成為一面鏡,對映出一個民族的成長與進步。它是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故事最生動的敘述者。在資訊化快速迭代的今天,《新聞聯播》依舊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繼續引領輿論導向,弘揚主流價值,構建和諧社會氛圍。

改革開放的風帆已經揚起,《新聞聯播》將繼續作為時代的瞭望塔,引領我們向著夢想的方向航行。無論前方有多少挑戰與機遇,它都將堅定不移地守護這片熱土,記錄下每一刻值得銘記的精彩瞬間。讓我們攜手同行,在《新聞聯播》的見證下,共同創造更多屬於中華民族的美好明天。

翻閱丙叔佩史的《唐詩宋詞漫話》,我們再來聊聊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