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記

——讀蘇軾《題西林壁》有感

@丙叔佩史

群山莽莽石崢嶸,

樹影斑駁草菲微。

霧鎖峰巒靈氣淺,

鶴唳雲端逸興飛。

崖畔苔痕露翠色,

澗底泉響漱清輝。

大美自然藏奧秘,

人間罕覯待揭秘。

賞析

《莽山記》這首七言律詩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壯闊且略帶神秘氣息的自然景觀畫卷,展現出作者對自然界奇異美景的由衷讚歎與嚮往之情。下面是對該詩的逐句解析與藝術特色賞析:

1. “群山莽莽石崢嶸,樹影斑駁草菲微。”

這一聯運用排比手法將群山連綿起伏、險峻雄偉的形態特徵呈現得淋漓盡致。用“莽莽”來形容山脈規模宏大壯觀;“石崢嶸”則暗示其山體堅硬挺拔、錯落有致。隨後透過“樹影斑駁”與“草菲微”的對照描寫,展現出了生態環境雖相對貧瘠,但仍有少許植物頑強生存於其間,透露出勃勃生機。這一組詞語搭配既勾勒出大自然固有的粗獷野性之美,也為後續情節埋下伏筆。

2. “霧鎖峰巒靈氣淺,鶴唳雲端逸興飛。”

頷聯中“霧鎖”二字極為精妙,形象地再現了濃密雲霧繚繞于山巔之上、瀰漫整個山谷的場景。在這裡,“鎖”字賦予雲霧動態感,彷彿自然力量將山嶺牢牢包裹住一般。緊接著以“靈氣淺”描述霧氣朦朧中透出的淡淡仙氣,增添幾分空靈韻味。而後,“鶴唳雲端”用典故寄託了人們對超凡脫俗生活的嚮往,“逸興”一詞則點明瞭人物心境,體現出逍遙自在的心態。兩者結合,形成了令人神往的空中仙境畫面。

3. “崖畔苔痕露翠色,澗底泉響漱清輝。”

頸聯中選取了兩個典型細節來體現山間幽靜之美:一是岩石縫隙間生長出來的綠色苔蘚,二是山澗中流淌的清澈泉水。前者預示著即便在嚴峻環境下亦能顯現生命奇蹟;後者則以其輕靈悠揚之音洗滌靈魂、淨化心靈。二者相互襯托,形成一幅動靜結合、和諧共生的山水畫卷。尤其是“露翠色”與“漱清輝”的搭配,更添幾分清新雅緻之意,令人賞心悅目。

4. “大美自然藏奧秘,人間罕覯待揭秘。”

尾聯是對前面景緻綜合概括與提煉昇華。透過直接表達方式讚美大自然博大精深、包羅永珍的特點,並寄寓了探索未知領域、揭開自然面紗的美好願望。此句不僅總結了全詩主旨,也留給讀者無限遐想空間。整個詩句通讀下來,既有磅礴大氣之勢,又有細膩柔美之處,充分展示出中國古典文學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魅力。

《莽山記》透過嫻熟運用擬人、比喻、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精心構築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引人入勝的山水畫面。全詩語調平緩卻不乏力度,遣詞造句考究而含蓄,富含哲學意味。透過山、水、雲、石、木、禽、泉等元素交織穿插,構建出層次分明、構圖嚴謹的整體佈局。這些都體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卓越創造力。

總之,《莽山記》以其獨特的視角、細膩的情愫、精湛的表現形式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讀者,成為中國古典詩詞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它不僅是對自然風光直觀描摹,更深層次地傳遞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啟示人們保護生態、珍惜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背景下,重溫此類佳作,有助於喚醒大眾環保意識,促進可持續發展觀深入人心。

翻開丙叔佩史的《唐詩宋詞漫話》,我們再來聊聊蘇軾《題西林壁》——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