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十支,中了十九支,引起周圍人一陣喝彩,他自己也很得意。
在乾隆帝六十年的皇帝生涯中,打了不少次仗。每次打仗,他都起得早,睡得晚,關心著前線的戰況。就是在深夜,他也要派太監在門外等著軍報,有時候自己乾脆不睡覺,注視著正在進行的戰爭。仗打勝了,他才滿意地去休息。
到了晚年,他想起自己一生中打的仗,一個勁兒地誇自己有“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什麼是“十全武功”呢?就是打了十次大勝仗。它們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在這十次大仗中,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和國家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這是他做的好事但也有的是鎮壓農民起義和向外擴張,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不像乾隆自己所宣揚的那樣都是他的功勞,恰恰相反,應當說是劣跡、汙點才對。
在乾隆帝即位的最初二十年間,主要是穩定政局,鞏固他的統治,並未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初年曾出兵鎮壓貴州苗族的反抗,1746年(乾隆十一年)又開始了對四川西部大小金川的征剿。
雍正在位期間,張廣泗等攻佔了貴州古州苗人地區,鄂爾泰在古州設鎮,為總兵駐地。又在苗嶺山脈及清水江、都江流域的清江、丹江等城設立協營駐兵。後改清江為鎮,與古州分轄。鄂爾泰因而晉封伯爵,入為武英殿大學士。
1732年,清軍在臺拱駐兵,引起苗民反抗。次年,清軍攻佔臺拱。1735年春,各地苗人因反抗徵糧起義,接連攻陷數城。六月,雍正帝詔發雲南、四川、湖北、廣東等六省兵會剿,特授雲南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湖廣提督董芳為副將軍,領兵作戰。七月,又命刑部尚書張照為撫定苗疆大臣,總領其事。張照至苗疆,認為強行“改土歸流”並非良策,與哈元生不和。清兵數月無功,苗人起義更加迅速發展。鄂爾泰也因此被免去大學士職。
乾隆帝即位後,先是在十月間逮捕了張照,命張廣泗為七省經略,節制諸軍。張廣泗到任後,彈劾哈元生招撫無功,不僅解除其官職,還準備押送京城論斬。乾隆帝免去其一死,讓他赴西路軍效力。張廣泗又彈劾董芳剿撫不力,然後張廣泗調集貴州清兵,集中在鎮遠府。分三路進攻苗寨。1736年(乾隆元年)春,又增加兵力,分八路進軍。四、五月間,對起義苗民進行大規模的屠殺。
六月間戰事結束,共毀苗寨一千二百二十四所,斬殺一萬七千餘人,俘擄二萬五千餘。乾隆帝不惜發動大軍大肆屠殺,為苗民帶來慘重的災禍,但迫於苗民的堅決反抗,戰事過後,仍不得不宣詔免除苗疆的錢糧,永不徵收。苗人之間的訴訟,也仍依苗人習俗處理,不拘清朝的律例。
苗疆戰事結束不久,四川又出事了。打箭爐西北,有瞻對土司,居住在雅龍江畔的岸山中,稱為上瞻對、下瞻對。各有首領(土目),居民是土著藏族。有人憑藉天險劫奪沿途貨物,甚至敢於搶奪清檯站的清軍財物。官府搜捕這些罪犯時,土司竟然隱匿不交。1745年(乾隆十年),川陝總督慶復與四川巡撫紀山、提督李質粹聯合上奏,請求發兵進剿。慶復、李質粹分兵數路圍剿上瞻對,上瞻對土目四朗馬上投降。於是清兵就合力進攻下瞻對諸寨,下瞻對首領班滾開始時頑強抵抗,被打敗後不得已請求投降,但慶覆沒有答應。乾隆授予慶覆文華殿大學士。1746年春,慶復以明正土司汪結為嚮導,繼續進軍。四月,慶復、李質粹領兵進攻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