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特需收入為23。8億美元。日本外匯儲備1949年僅為2億美元,1952年未增至11。4億美元,三年內增長了近五倍,特需收入在外匯收入中所佔比率到1953年達38。1%之多,20多萬人直接受益於特需生產,總之至1955年,日本特需收入總計達36億美元。

50年代是出口導向時代,60年代開始經濟高速增長的自由資本經濟時代。所謂10年經濟倍增計劃,日本引進西方技術和管理,以高額購買專利,引進生產線和生產許可證為主,逐步創造了自己特色的管理,形成自主創新能力。70年代能源危機後,努力提高技術,這期間經濟增長進入成熟期。日本當時沒有控制油價,讓市場力量促進了節省能源的技術進步。

到了60年代,由於“冷戰”的持續,日本成為了在亞洲圍堵共產政權的橋頭堡。為了穩固這個堡壘,美國不惟餘力的支援日本發展經濟。到了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位。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不僅在經濟規模上僅次於美國,而且在工業技術裝備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產業結構等方面,均已位居世界前列。這些表明,作為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追趕時代在日本已經結束。

以追趕為目標建立的經濟體制、生產關係以及經營思想等,面臨著深刻的調整。但是,日本似乎沒有意識到大轉折時期的到來。它仍然延續過去的政策思想和發展模式,沒有注意培育自主開拓發展的能力與機制。大量的過剩資本沒有與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相結合,而是流向房地產和股市,製造出泡沫經濟。由此帶來了難以消除的後遺症,如大量的銀行不良債權,股市疲軟,投資信心不足,消費低迷,鉅額財政赤字等,至今困擾著日本經濟。

“天賜證?”和“天使基金”兩家公司,這次一共連通自己籌集的資金和貸款,都投放到日本市場上,總數達到五十億美金,這麼龐大的資金,對於日本的金融市場來說,雖然不是太多,但也不少了,加上一些聞風而動的投資者,湧入日本的資金就能夠達到一個恐怖的程度了。

但這些都不是馮奕楓所要留意的,他把錢投放到日本市場上,馬上就化整為零。除了一部分投到金融市場外,地產和高科技產業也是他現在的目標。除此外,文秀也在香港高速運作起來,對香港的一些早就制定好的目標,開始了收購,然後快速重組後再次出售,套現資金。

由於大量的資金進入日本,這些熱錢帶來的就是日本的股票瘋漲,樓價瘋漲,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原本在東京郊區一平米的售價就猛漲了近兩倍。不少東京的市民,都把自己的房子按給了銀行,得到貸款後,也投入到股票市場,正所謂買什麼就升什麼,使到整個日本的證?市場一付欣欣向榮的情景。甚至有不少日本的證?業人士大膽預測,在五年內,日本的經濟將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到時就可以洗涮二戰的恥辱,重新站在世界的最頂端。

二戰後,被美軍佔領前,外族從未侵入和征服日本本土,也未發生過大規模的外族移入的情況,長期安定和相對封閉的環境,使日本人養成一種特殊的民族意識,在他們的觀念和感情中,異民族與日本民族有著鮮明的分界線,自然形成本民族的親和感與凝聚力,同時形成對外民族“內外有別”的心理,這種心理成為當今日本企業團結對外競爭的集團意識的基礎之一,也成為日本樂意吸收外國先進文化的文化,包括敵對國家的先進文化的心理基石。所以傳統日本文化是相容型的,具有受容性和並存性,是一種開放性、多元化的文化復和體。當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它總是“接受了很多,但付出的很少”。

為了獲得更多,日本一點都不介意那些美國,甚至歐洲的資金湧入日本,在他們看來,表明日本逐漸開始取代美國的地位,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