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說,馮奕楓才明白。很多劇集在拍攝完後,經過後期製作,不少監製都會親自看看還有那些需要修改。結局就是最常修改的部分,很多觀眾都喜歡大團圓結局,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不得不把部分結局作出修改,這種現像在那些邊拍邊播的劇集中是最多最常見。這部【郎晚歸】就是發生了這種現象,還好修改不多,連汪明荃都不需要親自到現場補拍。

“哦!原來是這樣,那麼我今天不就看不到拍劇了?”

“看不到就學不到了麼?我現在考考你,你不是說看過不少電視劇和電影麼?我現在問問你,你看現在這個佈景,倒底是拍攝那個時代的,或者適合那個年代的背景。”王天林放下手頭的工作,指著還在忙碌的道具師和工作人員問道。

攝影棚裡面的裝飾,其實和馮奕楓剛離開的【蘇乞兒】劇組的差不多,不過明顯就豪華了很多,多了不少道具古董和字畫。紅磚鋪成的地面,上面擺放了太師椅、木圓桌、木凳子,還有木製花盆架。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戶人家的大廳,正面掛著一幅巨大的“松鶴延年”的壁畫,上面還有一塊“書禮全家”的橫匾,窗戶都是用彩色的玻璃裝設。豪華大氣,不用說這就是民國初期那些大戶人家才會有的家居裝飾。

對於這些大部分都是透過道具師的神奇雙手製造出來的,就馮奕楓所知,那塊“書禮全家”的橫匾,就在不少劇集裡面出現過,本來只是一個空框,道具師根據不同劇集的要求,在裡面裝鑲上不同的橫幅,類如“書禮全家”、“書香門第”、“

人壽年豐”、“正大光明”、“明鏡高懸”等等不同的字。就連不同的古裝武俠片,也會利用這種空的橫匾,只不過裡面裝鑲上什麼“華山派”、“峨嵋派”之類的,何謂是通用。劇道具師說,要是每次都使用新的橫匾,那麼要花多少錢?還阻塞地方。在裡面用上不同的字,就可以在不同的電視劇裡出現,不但可以迴圈利用,還能節省開支。

至於那些彩色玻璃製造的窗框,也可以在拍完一部電視劇後,拆卸下來,換上紙質的窗,那麼就可以在古裝片上使用,一點都不會浪費,物盡其用。

不過現在不是關心這些的時候,他還要根據自己的觀察,回答王天林的提問。“照我看,這應該是民初時期的背景。”

王天林點點頭道:“哦!那你是根據什麼去判定的?說出來聽聽。”

“我是根據橫匾上的字,還有家居的裝飾。老師你看,這些木製的家居,只有在清朝和民初時期最為廣泛使用。不過那幅壁畫就和清朝的不同,清朝時期,大戶人家可是很少用這種壁畫,還有壁畫下面長案上的擺放的時鐘和古董,旁邊那些明顯就是電燈,還是那種古色古香的燈紗罩。在清朝末期的電燈還不會這麼廣泛,只有民初才會大範圍去使用。既然這裡裝修成大戶人家,那麼能夠使用電燈就理所當然。”馮奕楓把自己所看到和了解到的都說出來,看著王天林,等著他的判斷。

“觀察能力還算不錯,也知道一些歷史的知識。”王天林肯定了馮奕楓的判斷,也很欣賞自己這個弟子的歷史知識。“拍攝一部電視劇或者電影,不管是什麼背景,都要查閱相關的史料。你不能把那個朝代沒有的東西硬是塞進去,漢時期很少使用紙張,關羽能不能真的拿著一本紙張抄寫的春秋在那讀呢?七國爭雄時期,除了秦軍外,很少使用鐵製兵器,還有馬匹的馬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這些都是需要歷史史料去支援。就算我們只是拍戲,也不能自己硬要把沒有的東西塞進去,這樣得到的只會是觀眾的質疑。可能只是很細微的地方,但往往導演和監製都會忽視。”

的確,王天林所說的都是一些電影和電視的通病,馮奕楓就記得無線所拍攝的電視劇裡面出現很多不該出現的事物。什麼時候漢朝的人騎馬就有馬鐙出現?為什麼那些戰國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