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被尊稱為三絕大師。當時,帝王谷有一前輩曾經見過大師,言及其力量修行法和力之極致有相通之處。”
“一休?”海無影暗自說了句,一下笑出聲來。
此時,王晏球和張建林已經鬥在了一處。
數合之後,陳摶將解說詞傳送給了海無影:“張建林所使的刀法叫做梅花刀法,這套刀法共計七七四十九式,是眼下頗為流行的刀法之一,其特點是靈活多變,易學但是難精,從前面的幾招來看,這張建林當有七分火候。王晏球的刀法則頗為怪異,屬下未曾見過,倒是有點像廚師切菜切肉的技法,這,這或許是一休大師自創的技藝吧。”
有了陳摶的解說,海無影似乎也能看出些許門道。
刀為“百兵之膽”,是中華武術中最為重要的器械之一。從古至今,練武之人以刀為兵器者最多,特別是在唐朝時期,隨著冶煉技藝的成熟,橫刀和陌刀更是成為了唐軍士卒的主要武器。
和劍法不同,刀法的基本要訣主要為掃、劈、撥、削、掠、奈、斬、突這八種。當然,在如此快速的爭鬥中,海無影是看不清的。
與第一場比試的情況基本一致,只是雙方的用時少了許多,在第四十五回合時,張建林無法抵擋住王晏球怪異的刀法以及瞬間的爆發力,遂棄刀認輸。
張建林離場後,楊復恭大聲宣佈道:“第二場比試,王晏球勝,最後一場比試由郭雲昭對王晏球。”
休息片刻後,郭雲昭和王晏球開始了最後的角逐。
儘管海無影沒有明言,但在場之人都知道,今科的武舉狀元應該就在這兩人中間產生了,而這場實戰比試的結果或許就會成為最終名次的依據。
長槍之物,由來最古。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因為長矛使用不便,從晉代起,軍中就開始逐漸棄矛用槍了。宋代以後,長槍便已徹底取代了長矛,到了明朝,各家槍法相競爭豔,可謂到了冷兵器時代長槍的鼎盛時期。
“槍法的變化之多遠勝於長刀,其主要技法有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舞花等。”隨著郭、王爭戰的白熱化,陳摶簡單地將槍法要訣告訴了海無影。
郭雲昭率先搶攻,其槍長七尺半,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王晏球則是舞動大刀,見招拆招,看似全無章法,卻又每每在關鍵之處擋住了長槍的進攻。
在試探性地交換了數招後,兩人的速度越來越快,尤勝前面兩場。二十餘合之後,只見場上槍影橫斜,刀光浮動,哪怕是從服飾的顏色上,海無影也分不清誰是誰了。
陳摶的解說並未停止,海無影的感覺就像是在聽廣播似地,聞其聲而無法看清影象。
“果真如此。這一休大師不虧是天縱奇才,竟然將烹飪刀法用於實戰,平刀法,斜刀法,直刀法,剞刀法,剁刀法,交叉切刀法。只是不知這套刀法之名,日後倒要向王晏球請教下。”
“五十回合了,兩人仍是旗鼓相當。郭雲昭年長,實戰經驗要比王晏球豐富得多,看來要到八、九十合之後,兩人才能分出勝負了。”
海無影直看得眼花繚亂,根本不知道兩人已經大戰了多少回合。
鬥到酣處,郭雲昭槍法一變,使出了郭家槍法中的絕技……梨花十三式。頃刻間,只見梨花點點,好似朵朵梨花盛開,向對手撲面而去。王晏球雖然年輕,卻也絲毫不慌,揮舞著手中大刀,以刀之重力針鋒相對。
片刻後,陳摶繼續傳送道:“王晏球刀法雖妙,卻還需改進,其烹飪刀法在對敵時尚有不少缺陷,比如,剛剛這招交叉刀法後如果接著來上一招斜刀法,效果會強於現在的平刀法……而其極致之力也還未窺入門徑,否則便不會被郭雲昭的梨花十三式壓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