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這樣,筆者還是認為此片的文藝感應該受到質疑的。
在本人看來,此片雖然名叫《父子》,但事實上主要講述了周長勝這樣的一個人物。
影片首先用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描述了一個妻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周長勝的性格也體顯了出來,一個極為普通的爛人,嗜賭欠高利貸,自私而自我地生活著。於是,妻子提出分手的要求顯然是極其妥當的。在這裡,導演耍了一個小手腕,即妻子的情人阿利(也許叫周長利)是極其典型的暗喻手法,按照一般劇情發展,此人完全可以不出鏡的,可以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手法來做掩飾,因為從劇情發展來說,此人無疑只是一個妻子逃離的藉口。但導演不但讓此人出鏡,而且還用了郭富城的另一個扮相,這無疑是表現了妻子一種幻想中的好丈夫形象,現實的發展以幻想的手法來體現,這是導演的一個高明之處。從而也加深了妻子對周長勝的不滿之心。
在妻子走了之後,周長勝帶著兒子搬到了小旅店裡,這時候影片大體上分作兩條線索,第一條是周長勝與*的同命相憐之情,由於內陸某種觀念影響,也由於據傳聞中的激情戲,這段被大量刪減,所以造成了這個段落的不完整性,但其極可怕的是,這條線索直接影響到了兒子的尋母過程。正是由於周長勝與*的關係,由於*的身份,促成了兒子對母親的重新尋覓,兩條線索應該相輔相成的,尤其是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但內陸顯然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第三大段的戲份主要是發生在周長勝與兒子的關係上,由於被追債者打折了腿,由於兒子無意中偷來的手錶可以付得起房租,於是,周長勝逼迫孩子去偷東西,而最後的結局是孩子進了少管所,父親用一隻耳朵償還了這永遠償還不清的父子債。
影片最後的結尾其實是可有可無的,大體上只是起到一個交代的作用,贖表還表的情節也只不過是兒子的自醒,這是一種人類成長後迴歸社會道德的常識,但父親的沒勇氣自殺則多少更加深了觀眾對周長勝這個人物的認識。
大體上這三個段落講述的是兒子對待父親的感情:按照維繫(兒子及時告密,以致於父親能夠阻止母親的出走),隔閡與絕裂的遞進關係而排序的。
兒子與父親的關係永遠是難以述說的,所以有弒父娶母的命題,無疑是一種替代一種對強權的反抗,所以,此片兒子對父親感情的轉變並沒有任何毛病之處,維繫到絕裂,恐怕是每一個少年對父親都會經歷的心理歷程。但我們將影片迴歸到最主要的人物身上,即周長勝的身上來。
前面所質疑了若干個問題,為什麼拍這樣的一部影片?僅僅是表達一種父子關係嗎?從兒子的角度來說,經歷了維繫,隔閡與絕裂的過程,那麼從父親的角度來說又經歷了什麼呢?
沒有,這是影片最大的毛病所在。縱觀整個劇情,在周長勝的身上,他的性格,他的作為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即便從開始時對兒子偷盜行為的質疑到後來強逼兒子去偷盜,這也絕不是周長勝的任何轉變,因為從本質上來說,自私的本性自我的放縱都是沒有任何改變的,換句話說,周長勝的無轉變造成了本片的難看之處。
周長勝其實是極具小人物品質的,身為一個下等廚子,苟延殘喘得活著。但看所有文藝片中的小人物必然要有一定的追求,也許是極不光明的,也許是好高騖遠的,但正是這種追求造成了小人物的或悲或喜的人生,這是文藝片的要旨所在,也是小人物的閃亮點所在,但周長勝卻沒有一點閃亮之處,哪怕是一個卑劣的閃亮,例如無恥的暴力,或流氓的無賴等等,影片中卻根本沒有,平淡得令人感到窒息,即便時不常地冒出幹一番事業的言語來,也看不到他失敗的真正原因,當然一次追債者的阻止是例外,可也基本上沒有任何說服力。在這種情況下,兒子雖然經歷了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