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餘陣兮躐餘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樞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屈原《國殤》

引 子 “”怪現象之說

楊度先生曾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而又有人說,湖南有兩個出男子漢的地方,湘西就是其中一個。話雖偏頗,但一語中的。翻開中國歷史作一對比研究,可以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湖南省有“三湘四水”之代稱。三湘即湘中、湘南、湘西,四水即湘江、資江、沅水、澧水。其湘西就佔沅、澧兩水,地域面積是湖南省總面積44%,故湘西又有“湖南半壁”之稱。湘西古稱“五溪”和“苗疆”蠻地,隨後又有上下湘西之分。上湘西,即清朝的辰(州)沅(州)永(順)靖(靖州直隸廳)兵備道(含今湘西自治州、懷化市和張家界市。);下湘西,即清朝的常(德)澧(州)道,又名武陵道(含今常德市轄區)。清朝俗稱上述二道轄區為湖南“西路”,民國時期改稱湘西。現在人習慣把上湘西稱之“大湘西”。

湘西這地方,本來是要出皇帝的。據說,這系風水所定,不屬狂想。遺憾的是,明朝初年六月九日,劉伯溫先生向洪武皇帝洩露天機。這位出身和尚,碰運氣當上皇帝朱元璋,為了確保皇位,連與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放心不下,設法將他們斬盡殺絕,自然容不下此等事發生。於是,他御筆一勾,召集數十萬大軍到湘西四處挖龍脈斷地脈,以絕後患。

這傳說其實包含著一份“大逆不道”的意思,流露著湘西人桀驁不馴的性情。不錯,湘西人才不會輕易服輸。你“斬龍”,他們就“接龍”。湘西“接龍” 的習俗也就是從此沿襲下來。

湘西人憑著這股“將相無種”自信勇氣和信念,成就一大批又一大批人傑精英,又足資令人驚歎。遠的不說,就說現代和當代史,僅上湘西據初步統計至少湧出八百多位精英,其中以中華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共和國曆史上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員向警予、新中國第一任鐵道部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滕代遠、共和國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等為代表政界要人有160人;以開國元帥賀龍、開國大將之首粟裕等為代表軍界要人有200人;以育天下英才毛澤東的老師袁吉六、武紹程、鹽鹼大王李燭塵等為代表科學教育界有200人;以奧運冠軍楊霞、奧運冠軍龍清泉、中華大俠杜心伍等為代表體育界有60人;以世界級文學大師沈從文、世界頂級畫家大師黃永玉、亞洲歌壇第一人*等為文藝界代表有170人。

縱觀這些人傑精英,他們的確沒佔什麼特別的風光。熊希齡其父只不過是一個下級軍官,其母則為不識字苗婦。賀龍出生在一個裁縫家,少年一直靠趕騾子為生;沈從文連書都沒念幾年,二十歲時還是一個十足“混混”。黃永玉十二歲就流浪江湖,當過小保姆,當過學徒工。*小時家貧連上學都成問題,十六歲前沒受任何正規音樂培訓……或許正是這樣,湘西人傑精英在外人眼裡多幾分神秘傳奇色彩,又在本地眼裡沒有什麼,因為他們老底的確不怎麼樣。他們的成功無非是靠著七分打拼和三分機遇才發跡。也正因如此,在湘西人眼裡,誰也不宜小看別人,誰也不必小看自己,自信到無以乎加的程度。同樣也正因這個原由,湘西人彪炳史冊的英名和事蹟更若天空的繁星,燦爛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