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大明好人(第3/4頁)
章節報錯
,作為資政也是好的。地方中樞摸爬滾打幾十年仍舊不改初心,這份經驗閱歷就難能可貴。
轉過天,朱常瀛一聲令下,派人暗訪瀛州各類工場作坊,茶園桑園甘蔗園等等,倒是要看一看,這群鳥人還有什麼樣剝削僱工的手段。
但其實朱常瀛也清楚,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利益在前,這種剝削同壓迫是不可避免的。勞工同老闆之間的矛盾將會在未來數百年間掀起怎樣波瀾壯闊的史詩級篇章,催發出怎樣的人類文明,這是古代社會從未有過的深刻變革。
他能做的,就是在法律上給人以自由,遷徙的自由,選擇的自由,如包身工這般王八蛋的契約是不應該存在的,對那些明顯有悖人性的條款也不能予以承認。
商律的推出迫在眉睫,不能任由這些王八蛋繼續胡亂折騰下去了。
感慨沒有兩日,朱常瀛隨即又操起了資本主義大刀,搖旗吶喊。
在他的主持下,又有幾家商行掛牌上市。
聯合航運商行。
合眾航運商行。
瀛州航運保險商行。
聯合同合眾航運商行脫胎於北洋商行分行,經營國內航運。
福建、廣東市舶司的設立,直接將南北航運擠爆,增長速度令人咂舌。最簡單的,福建的糧賦、茶貢都開始走海運了。
當然這不是地方上自願的,走陸路轉運河,這樣的長途運輸利益鏈不知養肥了多少肥豬,他們怎會輕易放手呢。但朱老七有個做皇帝的爹啊,上書陳述厲害,承諾運輸火耗,也就是損耗直接降低六成,萬一船翻貨損,運輸商行包賠。百姓因為減少火耗得了實惠,還不用徵調民夫勞役,國庫也不需擔心路途損失,缺斤少兩啥的。速度還快,陸路轉河運需三個月,而海運只需一月。
皇帝老子落筆,此事就成了。
而事實上福建貢賦只花了十五日便至北塘,三日至京師,數量分毫不差,把個京師官場又小小震動了一下,讓人無話可說。
至於浙江、南直隸、山東、遼東雖然沒有設立市舶司,但海禁也已形同虛設,寧波、上海、膠州、登州、金州等地皆可上下貨物,出海船隻也漸漸增多。
目測來看,開設市舶司也是遲早之事。
然而對於北方几省市舶司交給誰來管理,朱老七已經不抱有希望,從京裡傳來的訊息,太子府、福王府在蠢蠢欲動,沉寂腐朽的勳貴也不甘寂寞,文官則叫囂著將市舶司交給地方,皇帝老子則想派太監試水。
肉太肥,朱常瀛有能力一口吃下但卻不能吃,不然真是皇帝老子也容不下自己了。
這都不重要,真的不重要,不是朱常瀛瞧不起他們,而是瞧不起他們一點,便是一鍋龍肉,也能被他們熬出狗屎味來。無論誰去搞,他只冷眼旁觀等著收拾爛攤子就是了。
不論京中的結果怎樣,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
大明沿海如此大規模的運輸量,就不能按著之前的模式來搞了。
理由也很簡單,北洋商行的規模太龐大了,朱常瀛不允許養出一個不受控制的玩意來。在他的概念裡,洋行是對外殖民的工具,而對於大明內部貿易,還是少插手或者不插手為好。所以就有了聯合航運同合眾航運。
此事年前開始籌備,需要考慮的方面很多,王府佔股多少,吸納多少股東參與經營,各個派系的股東佔比,釋放多少股份流通,大掌櫃是哪個,如何產生如何換屆如何表決......
有之前的硫磺礦業作為前車,兩家航運商行的架構相對成熟多了。
聯合航運最終確定15位原始股東,股本合計83萬元,也就是83萬兩白銀,掛牌之後將增發17萬元,用於購買船隻,增加編制等等。
如果達成目標,北洋商行股份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