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天下午,酒肆破天荒坐滿了客人……

楊元慶當然不知道他已經成為了裴幽的商機,他還在考慮怎麼幫一幫裴幽,衝著敏秋的面子,他也不能袖手旁觀。

一刻鐘後,他們來到了崔府,清河崔氏也是天下五姓七望之一,門下優秀子弟層出不窮,相國崔君素便是清河崔氏的重要人物,崔氏的老宅也本不在城內,而是在離城十里外的清河鄉崔家村,因為戰亂而遷進城內。

在天下各大名門世家中,清河崔氏受隋末亂戰衝擊最大,這是因為,清河郡一直便是隋末亂匪造反的風暴中心,高雞泊離清河縣不過數十里,在持續數年的戰亂中,清河崔氏子弟死傷過半,經濟基礎被徹底摧毀。

為儲存家族餘脈,清河崔氏一分為三,一部分被家主崔伯肅帶去洛陽,另一部分跟隨崔君素去了豐州,剩下子弟則由三弟崔平素率領留在清河縣。

在三支崔氏族脈中,最慘的卻是去了洛陽的崔伯肅一支,飽受洛陽饑荒,三十餘名子弟,病餓而死了十幾人。

而留在清河郡的一支卻因為崔平素病逝而陷入一盤散沙,生活的艱難使他們不得不放下世家的清高,各房子弟分割家產,各自謀生,裴幽一家便分得了已經關門歇業酒肆,又重新開張,開始艱難的打拼創業。

洛陽王世充發動兵變後,已官任納言的崔伯肅不願為王世充效力,率領二十幾名崔氏子弟返回了清河郡,而此時,是竇建德主政河北,比較重視民生,經濟有所恢復,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崔伯肅返回崔家欲重振家族,但家族的一些煩惱卻由此而生,被分割出去的財產怎麼辦?若重新收回勢必會引起留守一系的強烈反對,可如果不收回,崔家就會四分五裂,而且對洛陽一系和豐州一系的族人也不公平,他們本該也有一份,但在分家產時,卻沒有考慮他們的利益。

雖然崔伯肅以戰亂為平拖延此事,但隨著河北戰事平息,經濟開始迅速恢復,崔家內部的矛盾也開始凸顯出來。

崔伯肅已經五十二歲了,他在洛陽做得很不順心,被盧楚一黨和王世充黨同時架空,只有一個虛職,沒有半點實權,更重要是,洛陽管轄地域狹小,宰相還沒有縣令忙,在洛陽他實在是無所事事。

崔伯肅和楊元慶私交極好,他有意去投奔楊元慶,怎奈族弟崔君素已佔據高位,他再去就難以獲得高職,只得把心思又放回家族,不料家族之事更為煩惱。

房間裡,崔伯肅正和幾名家族長者商討收回族產之事,他已經下定決定,一定要儘快解決此事,否則清河崔氏就將徹底消失。

大方向已經決定,現在只是用什麼手段收回的問題,以最大程度減少家族內部矛盾。

“家主,我建議還是要適當考慮他們的利益,畢竟這麼幾年,他們也不容易,把產業維持起來,他們付出了很大的辛勞,不能這樣說拿走就拿走,這會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我認為應該適當給他們一點補償。”

一名家族長者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另一名長者卻怒道:“他們白白佔用了幾年的家族產業,不問他們收取佔用費已經不錯,還要補償他們,這讓別的家族子弟作何感想?絕不可能再補償什麼。”

“你去了洛陽,當然什麼都不知道,清河郡這些年有多少店鋪關門歇業,多少商鋪成為廢墟,你以為他們是佔便宜嗎?北城那座雅齋酒肆被二郎之妻裴氏一個人硬撐了起來,每天都要忙碌到半夜,天不亮又要開門,為了買到便宜的菜,她一個婦道人家帶著孩子趕牛車奔波幾十裡,若不是她撐起來,這個酒肆還存在嗎?你什麼都不知道,張口就要收回來,家族上上下下會同意嗎?”

“你以為我們在洛陽就容易?餓死了那麼多人,大家還要出城去砍柴,自己種田種菜,不比你們更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