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處,言行舉止,在他面前也愈發收斂深藏。

其次是配給他的奴才小太監,竟是玄衣。當元初知道時,只有一個感覺--好巧啊!巧的詭異。

不說皇宮那麼大有多少太監,就是泰合宮裡的,隨便一挑也沒那麼容易就挑到他。元初才不會認為是有人有意照顧他才把他從前的奴才還給他。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沒有跨不過去的坎。是故,外頭鬧得是天昏地暗,元初倒是過了幾天舒服的日子。

當下,朝中發生的另一件大事便是奕王和賢南王的還朝。

賢南王元徵行是皇帝的嫡親弟弟,還是皇子時就一直親隨左右,一直是皇帝的親信和左右手,在當年眾皇子奪嫡之爭中為皇帝立下汗馬功勞。皇帝元閔登基之後,他得到頗厚的加封追賞及不錯的封地。

此後便顯少回到京,過去年少之時行事頗為張狂,封王之後倒日見低調,似有避嫌之意。

奕王元易行是先帝幼子,幼時便有驍勇之名,後遇西番舉兵進範,請纓而去,竟是戰功連連,引得先帝大喜,時年一十七歲。

元閔登基後封王,也是自己請命去了邊疆戍守,帶走的全是隨他打過戰的一些將領。

這裡頭的事,元初心裡多少有點數--依元徵行同皇帝的熟稔層度,什麼鮮少回京、避嫌之說都是掩人耳目,元徵行表面是在封地裡老老實實待著,實則暗地裡一直在幫皇帝做些拿不上臺面的事。而且很可能,那些事都是衝奕王而去。

用腳指頭想也知道,皇帝對奕王必是極度忌憚,估計皇子時期就是對手,而今奕王又手握重兵。

而這麼多年來雙方一直相安無事的原因是--西番數遊牧民族驍勇好戰,對元鄴王朝的肥沃土地,早是垂涎三尺,時不時就帶人馬騷擾邊境,燒沙劫掠,玩的還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其中,也曾幾次集結起大規模的進攻,不管是在元閔登基前還是登基後,皆是被元易行領兵打退。

這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令西番人對元易行又忌又恨又毫無辦法。有他在一日,西番便不敢輕易進犯。在邊疆無憂的情況下,元閔也得以展現其卓越的政治才能,致力於改革推新、舉賢任能,原本就頗為強大的元鄴王朝才有如今更為繁盛的局面。

無疑,無論是元閔還是元易行,皆是極聰明極有遠見的人。雖然他們相互忌憚相互防備,卻都清楚知道,國家易主之始最忌國內政變,兄弟間大動干戈雙方又都是強者,二虎相爭勢必牽連甚重、國力堪憂。最終導致的惡國,誰都揹負不起。

而且,不僅僅只有西番。北有蕭燕國,也是日漸強大。之前數年都安分守幾,可近年卻開始不斷吞噬鄰邊小國,越來越展露出自己的野心。雖然暫時還不會對元鄴造成什麼威脅,但也不能不防。

因此,而今本就是一個極為敏感的時刻,二王的忽然到來,也使朝堂上的空氣更加緊張。

元初最捉摸不透的是,皇帝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對顏家進行清洗。就皇子間的勢力分佈而言,其實顏氏這邊算是弱的,最強的當屬三皇子元逸那裡,北邊蕭燕國那塊的防守,可全在他舅舅手裡。還有他身家顯赫的外公給他營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環境。

而顏氏這幾年來的風光和壯大,幾乎全部來自帝王的寵幸,而這種東西偏偏又是最不可靠的東西。難道皇帝此舉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殺只雞給猴看?

最不懂的還是,皇帝召回兩王的目的是什麼?賢南王雖可能長期是暗留在宮中的,但這此是正式召回,也就是說他可以不用偷偷摸摸了。召他回來倒還能說是找回幫手,那召奕王用意何在?

元初可不認為皇帝會傻到現在想殺奕王。眼下外患在即,說不定不日便會同蕭燕起紛爭,那麼西邊肯定不能亂,正是急需奕王戍守之時,他偏把人給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