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走廊,將手下這些百戰精兵,把非常寶貴的勇士們的性命浪費在大草原上,非常的不值。

與蠻族打一場決死大戰,勝了,不過是多俘虜數萬苦役,敗了,卻要把猛虎軍團幾乎全部騎兵,把唯一的草原盟友葬送於草原,風險與收益極不對稱。

另一方面,目前的形勢不利於丹西一方,決戰的時機並不成熟。

從總兵力對比看,已經現身的敵軍數目大致為鳩蠻八萬、沃薩三萬、胡狼三萬,共計十四萬騎。

猛虎軍團與蒂奇斯聯軍一方呢?貝葉與摩盧合兵一處後,約有八萬騎兵。威達、凱魯的東西追擊騎隊,加上丹西親領的六千騎,約有四萬騎兵。丹西可利用的兵力,總計有十二萬騎。

這看似僅僅處於相對劣勢,似乎完全可以一戰。然而,看似如此,實則不然。內戰與外戰的重要區別就在於,內戰如果政策得當,兵可以越打越多,而出境侵略,則兵只能越打越少。進入蠻族生息的大草原,剛剛與草原各族結下大仇的猛虎軍團,幾乎不可能再找到同盟者。

相反,敵人已經現身的兵力就有十四萬騎,草原上潛藏著的戰力到底有多少,卻極難估計。

似乎在印證丹西的這點看法,兩日來,空中猛禽隊在繼續控制高空的同時,發現了一些小族蠢蠢欲動的跡象。

鳩蠻、沃薩、胡狼三個傳統大族聯合,號召力定然不小,小族懷著復仇、搶掠等各種心態加入的可能性大增。

如果戰爭陷入僵局,敵人的實力只能越來越強。不斷會有草原蠻子加入反猛虎軍團聯盟,甚至連遠在東方的古雷託、格立西也會千里迢迢跑來湊熱鬧,最終形成整個草原人人喊打的局面。可以說,時間拖得越長,對丹西一方就越不利。

從戰場環境和兵種特點分析,丹西一方也處於劣勢。

兵家有言:「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遊牧騎兵生息於大草原,不僅地形熟悉,更因戰鬥環境與他們平時生活的環境完全相同,非常適應這種草原奔逐戰。而猛虎騎兵由南往北,蒂奇斯人由北往南,都是離鄉作戰,除了胡瑪騎兵外,在草原征戰中都弱於對手。

從軍隊的組成分析,遊牧騎兵一色是壯男輕騎,而貝葉與摩盧卻必須護衛十餘萬非戰鬥成員行軍。打起仗來,這可是一個不小的包袱,既影響行軍的速度,又左右戰略戰術的佈置。為了保護蒂奇斯的老弱婦孺,衛護騎兵必須護住他們的前後左右,兵力分散,集結速度慢,一旦遭遇突襲,往往顧頭不顧尾,顧尾不顧頭,難以兩全。

根據以上情況,丹西將這場草原騎戰定位於一場有限戰爭,亦即為了完成有限的戰略目標──接應蒂奇斯族眾南遷,而非與對手進行一場以一方的毀滅為最終結果的戰爭,應該說還是頗為精準的。

當然,這只是丹西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他想見好即收,對方答應不答應?最後會不會無限升級為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戰爭究竟將把交戰雙方導向哪裡,引往何方?

一切都很難說,誰心裡也沒有底┅┅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猛虎軍團即將面臨的這場大戰,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場戰爭。這是一場運動戰,以逃撤為目的的純粹的運動戰。

在任何戰場上,正規部隊之間不外勢均力敵、敵強我弱、我強敵弱這三種實力對比態勢,而打、走、停則構成了三種基本的行動方式,由此排列組合,演化成多姿多彩,變幻無窮的戰略謀劃、戰術佈置、戰役排程和戰鬥程序。

而處理以上種種複雜戰爭形態的辦法,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走都走不了,就只有停下來頑抗或者投降。

勢均力敵的雙方,或者被強敵追得無路可逃的情況下,往往停下來進行陣地戰,亦即軍隊在相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