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韓昌死後,楊六郎便著手安排人手去搜集有關神社的詳細資訊。實際上,對於這位來自現代世界的穿越者而言,他本身對於日本神社多少有些認知。這些神社與中國的廟宇頗為相似,都是用來供奉各自國家的神明之所。

就在此時,一個念頭猛地閃過楊六郎的腦海——那便是後來舉世皆知的靖國神社!想當年,那些窮兇極惡的侵華日軍戰犯們,他們的骨灰竟然被放置於神社之內,受人膜拜,奉為神靈,這簡直就是中華民族莫大的恥辱!

一想到此處,楊六郎心中的怒火愈發熊熊燃燒起來。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這可惡的日本神社夷為平地,以雪前世之恥!

楊六郎對於日本這個民族有著相當深入的瞭解。他深知,倭國人具有一種強烈的慕強心理。他們往往會傾向於向那些強大的勢力靠攏,並視其為榜樣。在這種心態下,誰能夠展現出更強大的實力,誰能給他們帶來更沉重的打擊,他們便會選擇去學習、效仿誰,甚至將其視為自己的主宰。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於倭國文化之中。在歷史的長河中,倭國人多次經歷了外來侵略和統治,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消沉或屈服。相反,他們善於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努力學習強者的優點,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古代,倭國曾派遣大量留學生前往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科技和軍事知識。這些學成歸國的人帶回了寶貴的經驗和技術,推動了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同樣地,在近代史上,倭國也積極借鑑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但是倭國發展起來後就立刻把戰爭轉移到周邊弱小的國家,毫無道義可言。

楊六郎不禁陷入沉思,腦海中浮現出那六個沉甸甸的字——“知小禮,無大義”。這簡短而犀利的評價,猶如一把利劍,刺破了表面的浮華,直指倭國的本質。

所謂“知小禮”,或許意味著他們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禮節方面表現得頗為講究,但這種形式主義的背後,卻掩蓋不了其內在的空虛與偽善。然而,與此相對的“無大義”則更令人不寒而慄。一個國家若缺乏基本的道義觀念、正義感和責任感,那麼它所追求的究竟是什麼呢?無非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罷了。

楊六郎深知,這樣的國度往往會為了一時之利而不擇手段,無視他人的痛苦和尊嚴。他們可能會在外交舞臺上巧言令色,以虛偽的笑容換取實際的好處;也可能在戰爭中殘忍無情,將無辜百姓捲入水深火熱之中。如此種種,皆因其心中無大義可言。

想到這裡,楊六郎的心情愈發沉重。他明白,面對這樣的對手,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絕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同時,也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以正義之道對抗邪惡之勢。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國家和人民免受侵害,維護世間的公平與正義。

因此,為了給倭國殘餘的對抗力量一個沉重打擊,並讓他們感到恐懼和敬畏,楊六郎決定採取一種類似於前世美國對長崎投下原子彈那樣震撼人心的行動——在京都製造一場血腥而慘烈的風暴。他深知只有透過這樣極端的手段,才能真正地震懾住這個頑強不屈的民族,讓他們明白與自己作對將會帶來怎樣毀滅性的後果。這場腥風血雨不僅會成為歷史的烙印,更將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警示著未來任何敢於挑戰正義底線之人。

於是,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繁華熱鬧的京都城內悄然蔓延開來。無情的殺戮之風席捲著這座曾經寧靜祥和的城市,每一個角落都瀰漫著死亡與恐懼的氣息。

伴隨著高麗軍隊和女真人士兵如潮水般湧進城門,這場血腥屠殺正式揭開了帷幕。他們手持鋒利的武器,臉上閃爍著冷酷與決絕的光芒,毫不留情地向著城中的日本男性撲去。

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是年幼無知的孩童,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