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給軋鋼廠創收不是,還有其他院子裡的人交不齊任務,來找他們院裡的人想辦法的。這幾年,因為一直都是找三大爺借課本,所以,三大爺家交不齊鐵製品的時候是劉玉溪幫忙解決的,這都是鄰里之間正常的人情往來。而每個街道都建起了簡易高爐,院子裡的人排班去鍊鐵,因為劉玉溪家就她一個大人,所以就沒參與。

下半年的時候,農村搞起了大食堂,聽說頓頓大米白麵,還有肉吃,賈張氏這時候精明瞭起來,把7歲的棒梗和3歲的小當都帶回了她戶口所在的村子,在她的認知裡,有便宜不佔就是吃虧,她們祖孫三個去了農村,兩孩子城裡的定量不就省下來了,家裡每個月還能存點糧食。

直到58年年底,大食堂快辦不下去了,賈張氏才帶著棒梗和小當回了城裡,這時城裡也有了饑荒的徵兆,劉玉溪也已經想辦法給婁家院子裡塞了小紙條,也在這兩個月到糧站買糧時和院裡的人提過,細糧好像不好買了之類的話,等賈張氏一回院子說鄉下沒糧了,三位大爺當天就開了全院大會,組織院裡的青壯每天晚上去不同的鴿子市買糧食,回來再按照各家交的錢分,一直堅持到鴿子市再也買不到糧食為止。

1959年,大饑荒開始,城裡人的定量一減再減,三大爺每個月都要把細糧和劉玉溪家換成粗糧,再把粗糧換成紅薯,不然,他家三個半大小子根本就不夠吃,就這,每天都是吃不飽的,那段時間真的是人沒事就在家裡躺著,就為了少消化,少吃一口,雖然家家都還有點餘糧,但經歷過42年的人,誰都不敢吃飽,能保持餓不死就行,畢竟誰也不知道饑荒什麼時候能過去。

劉玉溪家也不例外,她沒有從空間多拿糧食補貼家裡,只是保證每頓能吃個半飽就行,畢竟現在這個時候,糧食就是命,可不能和其他人有啥不同。

:()快穿:什麼時候才能混吃等死